2月1日,生態環境部頒布的《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中國
碳市場進入“第一個
履約周期”。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1月25日,習近平主席應邀出席世界經濟
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并發表特別致辭中再次強調,“中國正在制定行動方案并已開始采取具體措施,確保實現既定目標”。結合《辦法》的正式發布,碳市場作為
碳中和目標實現手段之一被寄予厚望。
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然而中國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再次向國際國內堅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碳市場2月1日“開門營業”,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
2月7日,來自業界、學界的
專家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舉辦的第29期“氣候沙龍”活動上就碳市場與碳中和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探討。
沙龍上專家們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碳市場的培育確實需要時間。歐盟于2003年通過了建立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指令,該體系于2005年正式開始運行。全球金融危機后,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也曾經歷動蕩,直到過去的12個月間,碳
價格才穩定在對低碳投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的水平。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立并不簡單,但卻是推動長期變革的重要力量。歐盟和中國分別確定了在2050年和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排放交易體系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