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各地進展的同時,成交價格成為履約期的另一焦點。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減排成本低、減排空間大的企業,可將剩余配額售給配額不足的企業,從而獲利——這是碳交易的原理所在。故在一定程度上,碳價反映著一個地區或行業的平均減排成本。但據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各地碳價波動較大、地方碳價差異明顯等現狀,目前的價格并不能反映企業真實減排成本。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目前,湖北碳市場成交價約在21-29元/噸。因受去產能等因素沖擊,現有價格偏低,已不能顯示出企業實際減排成本。”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企劃總監張熙坦言。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2017第二屆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論壇”執行秘書長張軍濤稱,從成交價格看,北京地區最高,平均高于50元/噸;上海、深圳等地緊隨其后,在30-40元/噸之間,廣東、天津約為10-16元/噸;價格偏低的重慶地區,最低時每噸甚至只有1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記者進一步查閱獲悉,上海碳市場的價格曾在2016年一度跌至4.5元/噸,倒掛現象嚴重。深圳碳市場從開盤初期的30元/噸,一路飆升至每噸130多元,后又逐步跌回30-50元/噸,價格波動頻繁。
而上述價格,距離王科的測算還很遠。“我們通過宏觀計量模型測算,得出企業應有的邊際減排成本,約為當前均價的一倍左右。可以說,現有碳價僅是企業在短期內對配額需求的體現,不僅未反映出碳市場長期的供求關系,也沒有真正體現企業的減排成本。”他解釋稱,“大限”將至,不少企業為完成任務而匆匆采取交易,導致履約前“量價齊升”現象頻發,而非全年穩定地開展交易。換句話說,企業并未真正利用碳交易工具實現自主減排,交易更像是短期內的應激反應。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根據統計,上海、北京、重慶等地的交易,有50%以上集中在4-6月。” 張軍濤向記者補充道,“實際上,2014年首次履約時,試點地區70%以上的交易都是在履約前兩個月,到去年這一比例已大幅下降。碳市場的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需結合企業的日常生產加強管理、提早規劃,主動進行碳資產管理。目前,已出現碳配額質押、回購、托管、遠期交易等管理形式,但尚未能普及。下一步,還應鼓勵碳金融創新,盤活企業碳資產,增加市場交易的活躍度。”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