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碳”戰略引領下,甘肅省慶陽市以機制創新破題林業
碳匯開發,通過開創“服務不分成、授權不流轉”的慶陽模式,為西北地區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探索出新路徑。近日,《甘肅省子午嶺林業管理局子午嶺林區造林
碳匯項目》進入審定收尾階段,標志著這座隴東生態屏障正加速釋放
綠色發展新動能。
慶陽市擁有林草濕資源總量2655.17萬畝,生態系統碳儲量達1.16億噸,形成了森林、草原、濕地三位一體的固碳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慶陽市依托“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構建起“人工造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超百萬噸”的固碳引擎。其中,《子午嶺林區造林碳匯項目》作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自愿減排量造林碳匯項目,造林面積達49.7萬畝,是目前國家
平臺公示項目中面積最大的造林碳匯項目。該項目采用“鄉土樹種優先、針闊科學混交”模式,油松、刺槐等抗逆性強的樹種占比超70%,首期減排量約15萬噸碳匯有望登陸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2020年國家“雙碳”目標提出后,林業碳匯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面對開發企業接踵而至的局面,慶陽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提出“國有資產不流失、農戶利益不受損”的開發要求,在林業碳匯開發中打出服務模式革新、支付方式靈活、權益保障升級“三項創新”組合拳,有效破解了技術、資金、權益瓶頸,為全省乃至全國和西北地區碳匯開發闖出新路。
當前,慶陽正加速構建“縣區負責碳匯開發、市上統籌碳匯交易”的“一盤棋”開發新格局,全市432萬畝可開發造林中,除市上負責的《子午嶺林區造林碳匯項目》外,慶城、寧縣已啟動約100萬畝人工造林開發,其他6個縣區剩余200萬畝正在準備開發資料。通過“縣區主責+市級統籌”機制,將單個項目開發成本控制在200萬元左右,全市年碳匯潛在收益逾億元。
在規劃引領方面,積極編制《慶陽市“十五五”林業碳匯發展規劃》,錨定2026-2030年碳匯開發目標,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探索
碳金融產品創新,利用碳匯收益開展造林、森林經營等生態工程建設,推動碳匯收益反哺生態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規劃發布。
同時,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實現科技賦能,與
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隴東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碳匯研究,攻關遙感監測等關鍵技術,為全市林業碳匯開發和隨后進行的碳普惠奠定科學基礎。
慶陽模式的成功實踐,為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區提供了“生態保護-價值轉化-收益反哺”的閉環解決方案。隨著全國
碳市場擴容,慶陽這片紅色熱土正書寫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時代答卷,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綠色崛起貢獻示范樣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