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首例跨國海藻
碳匯在漳州完成開發。項目成果在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
論壇上發布,核算
碳匯在福建
碳市場試點交易。首批碳匯產品由興業銀行福州分行購買,用于洱海
論壇會議碳中和。
據悉,該項目以漳州綠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作為業主單位,與印尼海藻公司簽訂海藻碳匯合作開發協議,將878噸印度尼西亞江蘺養殖碳匯開發至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并上線銷售。這是我國首次通過跨國非政府組織簽訂諒解備忘錄的形式,按照碳匯的時空可追溯性、唯一性等基本原則,開發跨國碳普惠海藻碳匯。這也是首次將漳州市開發轉化海水養殖碳匯生態價值的經驗,應用到東盟國家,創造性開拓了國內、國外兩種海洋碳匯資源。
中國和印尼是全球海藻生產國兩強,兩國產量占據全球海藻產量一半以上,是富有潛在價值的藍碳資源庫。漳州作為海藻加工的重要沿海地區,每年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購買麒麟菜等干海藻原料15萬噸以上,產品經過深加工后銷往世界各地。
去年來,漳州市在全國率先完成漁業碳匯核算,成功上線24.4萬噸碳匯產品,率先試點打通縣(區)政府漁業碳匯收入渠道,先后拓展“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機制”等4種漁業碳匯認購機制,試點推出漁業碳匯授信、增信、保險等多款藍色金融產品,打造了全國首個設區市級漁業碳匯資源庫——漳州市漁業碳匯資源庫,此次又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國海藻碳匯開發。截至目前,根據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全市累計完成漁業碳匯交易22筆7206噸62.8萬元。(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鐘少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