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藍色伙伴關系構建注入新活力
當前,我國正積極發展與東盟、歐盟、非洲、南太平洋島國等之間的藍色伙伴關系網絡,旨在共同推動海洋保護、科學利用海洋資源,幫助相關國家地區構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未來,應立足于各國的藍碳資源稟賦,開展藍碳增匯的國際合作,從而加強抵御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有韌性和包容性的藍色經濟發展,共建區域命運共同體。
推動合作開展藍碳增匯示范性項目。藍色碳匯的總量是藍碳產業發展和市場交易最基本的元素。中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可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修復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海岸帶河口以及加強相關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等方面進行合作,保護好自身的藍碳資源優勢,增加碳匯。積極謀劃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持續推動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整治修復工程以及探索“熱帶海洋牧場+珊瑚礁修復”,這些都是實現“藍色增匯”的重要途徑??茖W考察碳匯漁業資源,建立碳匯漁業資源數據庫,加快推進海洋漁業碳匯
試點和藻類碳匯漁業的
試點與示范。
加強藍碳技術、政策和規則領域的研究合作。中國國內外藍碳相關理論基礎及方法學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應鼓勵國內涉海智庫科研機構積極加強與國際機構組織、相關研究機構開展務實交流合作,加快明確藍碳的評估、監測、計算標準,加強同東盟等藍碳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在藍碳測量、監測、開發等領域的科技協同創新合作。推進與氣候科學研究發達國家的合作,深化對于藍碳封存和排放的測量技術,評估藍碳對不同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貢獻,逐步建立更具實用性的“知識庫”。加快構建紅樹林、鹽沼地、海草床的培育、修復及保護標準體系,在微生物碳泵理論、漁業碳匯等領域開展探索研究。積極推廣中國在發展藍碳方面的研究成果、標準、技術和經驗,推動國內藍碳標準“走出去”,增加藍碳話語權和主動權。
持續搭建藍碳國際交流平臺。建議依托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合作聯席
會議等,進一步與周邊國家地區共謀共享共商藍碳領域發展大計,深化與“一帶一路”沿淺國家及重要國際區域在生態環保政策、項目和能力建設等領域的交流,探索在海南等地機制化舉辦“全球藍碳合作與治理大會”,積極推動提出《藍碳可持續發展倡議》。
原文發表于:《今日海南》
作者系中國南海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 王勝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