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碳匯方法學逐漸走向成熟
竹林在世界森林資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第二森林”。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竹林面積已經超過700萬公頃。在全球森林面積不斷下降的今天,竹林面積卻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這意味著竹林是一個不斷擴大的碳匯。
竹林碳匯方法學和交易規范正在逐漸走向成熟。從歷程上來看,2013年10月開發完成《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
2015年12月開發完成《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及全國首個竹林經營碳匯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
2021年11月《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鼓勵地方搭建林竹碳匯交易平臺。
2021年12月,安吉上線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
2022年4月,《關于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進竹林碳匯交易試點的實施意見》出臺。
2022年11月,安吉縣人民政府正式發布了全國首批十大類竹產品碳足跡
碳標簽。
2023年8月,國內首個《以竹代塑產品分類分級》團體標準發布。
2023年10月19日,我國正式重啟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這對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碳達峰碳中和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10月2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造林碳匯、紅樹林營造、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電4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新方法學將《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進行了整合,適用于喬木、竹子和灌木造林,包括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等造林,不包括經濟林造林、非林地上的通道綠化、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綠化。
顧光同告訴記者,相對于舊版方法學,新方法學在適用條件中特別指出,項目不移除原有散生喬木和竹子,原有灌木和胸徑小于2cm的竹子的移除比例總計不超過項目邊界內地表面積的20%,并對竹林地、生態公益林、經濟林都進行了新的定義,但準入門檻幾乎無變化,對土地合格性和造林撫育技術要求仍較為嚴格。
“開發竹林碳匯,要按照竹林碳匯方法學的要求對竹林進行經營管理,從而獲得竹林固碳的增量,并通過第三方核查機構認定,最終實現上市交易。有新造林和經營管理兩類方法學。”范少輝告訴記者,每種方法學一般都包括碳庫選擇、基線確定、泄露確定、凈溫室氣體核算等步驟。
“在林草領域批準的6個方法學中,關于竹子的方法學就有2個,從中可以看出,竹林固碳增匯在我國林業固碳增匯、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地位。”范少輝表示,當前的竹林碳匯方法學,未從全產業鏈視角解析竹子經營增匯與竹制品固碳效應,亟須開展竹資源全產業鏈的碳足跡的系統管理和評價,通過授予碳標簽等措施打通竹林生長與擇伐、竹材的運輸與加工、竹制品銷售與使用直至完全分解的各個環節,實現竹林與竹制品的聯動效應,以最大效率地發揮竹林的固碳增匯潛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