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湖州市安吉縣竹林碳匯建設
安吉當地植被覆蓋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擁有竹林面積101.1萬畝,其中毛竹林87萬畝,曾以全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全國20%的竹業產值,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竹鄉”。近年來,安吉重點圍繞兩片“葉子”(竹林和白茶)做文章。在做實竹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做精竹產品深加工的同時,通過建立竹林碳匯收儲
平臺,推動交易入市,將毛竹林的生態價值高效轉化為經濟價值,帶動全縣119個行政村、4.9萬戶農戶和17.15萬名林農取得長久性收益。
安吉的實踐措施包括:
第一,竹林碳匯集中收儲。安吉首創“兩山合作社”,對生態資源進行分類調查,疊加整合、動態更新約300個數據圖層,構建了“生態資源管理應用一張圖”,精準探明全域竹林碳匯生態資源本底。通過深化林地經營權制度改革,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竹林經營權流轉至對應村專業合作社,再由村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至縣“兩山合作社”,統一進行竹林碳匯市場交易管理,從而推動全縣竹林經營權向集約化轉變,實現了竹林碳匯生態資源規模化經營。截至目前,安吉已組建村毛竹專業合作社119家,實現千畝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蓋,累計流轉竹林84萬畝。按0.39噸/畝的固碳能力測算,年碳匯量可達33萬噸。通過增強經營活動的科學性和專業化,安吉竹林的增匯潛力顯著,固碳能力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0.60噸/畝,年碳匯量可達52萬噸;在2030年進一步提升至0.80噸/畝,年碳匯量可達70萬噸。據估算,安吉竹林碳匯收儲交易未來30年的遠期收益可達20億元,村合作社年均增收100萬元。
第二,竹林碳匯經營交易。安吉依托“兩山合作社”,在全國首創了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構建了資源管理、資源收儲、經營服務、產品追蹤、效益增值、收益分配等6大應用場景,形成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開發體系。安吉探索開展了縣內交易和市內跨縣交易,累計有21家企業(機構)購買竹林碳匯2.5萬噸,交易額172萬元,初步建立了區域性的竹林碳匯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安吉充分利用金融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碳匯惠企貸、碳匯收儲貸、碳匯共富貸、毛竹碳匯富余價值恢復補償保險、竹林碳匯
價格指數保險等一系列綠色金融產品,對購碳企業實行金融讓利,對固碳林農實行保險托底,促進竹林碳匯供給方、消費方良性循環。例如,安吉農商銀行發放竹林碳匯系列貸款50筆,金額共計2.4億元,其中面向村集體發放的“碳匯共富貸”47筆,金額1.9億元;近期,安吉縣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115億元的竹產業改造升級碳匯能力提升項目,預計將產生4.0%的年化收益率,經濟效益顯著。
第三,碳匯收益合理分配。堅持“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的原則,大力推行“兩入股三收益”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全面加快鄉村振興、促進林農共同富裕。農戶將竹林碳匯資產量化入股,從而獲取竹林流轉租金、村專業合作社股金分紅和經營竹林薪金三大收益,最終目的是“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具體而言,一是農戶將竹林經營權流轉至村專業合作社,獲取租金;二是村專業合作社將林權流轉金用于共富產業園、共富鄉宿等具有穩定收益經營性項目的入股投資,獲取股份收入;三是引導農戶就近參與竹林生產和經營管理,獲取薪金。例如,山川鄉大里村68歲的村民池根法將自家23畝毛竹林流轉給了村集體,除“售賣空氣”外,村里還組織在林下種植竹蓀、黃精、大球蓋菇等經濟作物,修建延伸林道,使毛竹林經濟效益有所增加,每年每人平均分到1500元,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除此之外,池根法還實現了在村就業,成為一名“毛竹采伐員”,通過幫助村里砍伐毛竹又獲得一筆工資性收入。
安吉縣的實踐經驗是,通過積極深化竹林碳匯改革,致力于打造竹林碳匯交易的全流程開發體系,形成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閉環,實現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探索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我以為,結合相關經驗,可以考慮在全國范圍內選取竹林碳匯生態資源稟賦較優地區開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強化竹林碳匯交易頂層設計,既要做大碳匯生態資源本底,更要暢通碳匯交易市場,促進碳匯收益共享,進而形成良性持久的竹林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