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交易?林盤、濕地等產生的碳減排量“打包”進了交易所
1月5日一大早,云橋村村民張鳳群拿著清掃工具來到吳家院子林盤,將地上的枯枝敗葉掃到一旁,再將雜草清理了一番,“冬天落葉多,要及時清掃。”
像這樣的林盤,云橋村共有22個,還有2個濕地。守著這樣的生態本底,肖春卻沒想過搞鄉村休閑產業,“我們這里是郫都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成都市自來水六廠取水口就在我們村,發展受到嚴格限制。”
在郫都區內還有不少村的情況和云橋村類似。作為成都市重要的水源地,成都市自來水六廠、七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涉及三道堰鎮、唐昌鎮、安德街道3鎮(街道)34個村(社區),總面積63.48平方公里。
在做好水源保護前提下,如何讓這些地方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惠及當地百姓?機遇出現在2020年。
當年,成都市開始推行“碳惠天府”機制,內容之一就是開發項目碳減排量(下稱“CDCER”),并通過
碳中和公益行動進行消納,使碳減排項目產生的環境效益呈現出經濟價值。
2022年,按照成都市發布的造林管護、天府綠道等碳減排項目
方法學,郫都區開發完成生態類碳減排項目,其中就包含了云橋村的22個林盤和2個濕地。經計算,整個項目共實現碳減排6470噸,其中約880噸的減排量來自云橋村。
不久前,這6470噸的減排量在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以27.8萬元的價格售出。這是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發布后完成的首例生態類碳匯交易。
在這次交易中,除去相關費用,云橋村獲利約3.5萬元。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