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儲存了地球93%的二氧化碳,尤其海洋貝類,其固碳時間可達數千年之久。“雙碳”背景下,“
碳匯漁業”(指具有
碳匯功能的漁業生產活動)應運而生。
近年來,莆田市大力推進花蛤、鮑魚、牡蠣、雙線紫蛤“四大貝苗”種業創新和水產養殖,加強海洋生態產品供給,不斷探索碳匯漁業發展新業態,逐步構建以
綠色養殖、
綠色交易促進漁民漁企綠色增產增收的新模式。
攻堅貝藻種業
位于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平海一級漁港一側、占地30畝的海發水產三倍體牡蠣育苗基地,是平海灣雙殼貝類苗種繁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倍體牡蠣性腺在夏季發育程度較低,可以有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長,而二倍體和四倍體牡蠣在夏季產卵后品質下降,容易死亡。當下市場上大熱的三倍體牡蠣,正是由二倍體與四倍體牡蠣雜交產出,產量更大、品質更優。”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莆田市海發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駱文樹介紹,去年底,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不斷改良四倍體牡蠣育種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研發出適應南方高溫氣候的四倍體牡蠣,為今年推出“海發一號”新品優質三倍體牡蠣打下基礎。
平海灣是莆田市獨立擁有的大型海灣,平海鎮地處其突出位置,海岸線長21.75公里,淺海、灘涂面積達63052畝,發展雙殼貝類苗種繁育產業的生態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莆田市引進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院校,深耕平海灣雙殼貝類苗種繁育基地建設,育苗規模近4萬平方米,可年產蛤、蟶、貽貝等苗種9000多億粒,產值1億多元。
“貝藻類是海洋生物固碳的‘主力軍’,不僅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還能消氮除磷、凈化海水,同時也是優質的食物和工業原料。”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產業科科長姚大宏說。近年來,莆田連續攻堅貝藻種業“芯片”,攜手各大高校,搭建科研
平臺,基本形成了以莆田鮑魚、花蛤、牡蠣、雙線紫蛤等9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產品為主的固碳養殖優勢產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