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研開啟“雙碳”新階段
在白砂林場,由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鏡明領銜建設的“物質通量—大氣環境—遙感應用”雙塔移動通量觀測平臺,有助于深化我國對于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的機理及大尺度應用研究,為森林碳匯計量提供更扎實的理論依據,并為國際氣候談判提供直接證據。
“觀測平臺是在經典的固定觀測塔(多為單塔)基礎上,針對山地地形特別設計以雙塔為基礎、移動平臺攜帶自動設備在山坡—山谷之間往復移動、不間斷采集隨地形變化的生態及大氣過程參數,如二氧化碳通量、感熱、潛熱等,為探討山地植被生態過程理論提供基礎數據, 也為衛星遙感觀測和地球系統模型模擬預測提供校驗數據。”陳鏡明教授表示。
過去幾十年,我國在消滅荒山、綠化國土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我國當前林業建設主要以人工營造的單一樹種純林為主,造成森林退化、病蟲害頻發、森林碳匯能力低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制約我國林業發展的根本性科學問題,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黃志群教授領銜在白砂林場建立了“森林樹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試驗平臺”,有望為揭示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森林碳匯提升提供理論依據。其中,32個樹種混交林是目前世界人工林中樹種最多、林分結構設計最為復雜的人工林。
除此之外,福建師范大學著名林業遙感
專家、全球“高被引”
專家陸燈盛教授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等手段,長期在白砂林場開展森林碳儲量的計量監測;福建師范大學鄭勇博士在白砂林場開展了基于國內首個“樹種菌根類型與森林生態過程長期試驗平臺”的森林碳匯與菌根真菌關系的研究;陳鏡明院士和黃志群教授在白砂林場建立了200畝“森林經營管理與森林碳匯試驗與示范平臺”。這些合作研究將極大地推動福建省在國際陸地生態學的地位,為福建從林業大省到林業科技強省的轉變提供有力支撐,為福建生態文明實踐注入科技力量。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