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市合陽綠地廣場。 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日前,國內首個《城市綠地
碳匯項目
方法學》通過
專家評審,該
方法學填補了實施減排增匯技術的城市綠地
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空白,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有望為市政園林行業構建出全新的“碳匯”價值鏈,提高城市生態產品附加值。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發揮減排和增匯功能的重要載體。截至2020年,我國已建成城市綠地面積為331.2萬公頃。到2025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超過43%。如此巨大的存量綠地,到底蘊含了多少碳匯價值?
事實上,上海等一些省區市的園林主管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挖掘城市綠地的碳匯價值,并啟動對城市綠地的碳儲量和碳匯量資源摸底調查。但與已有的造林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相比,城市綠地碳匯項目無論是減排路徑還是增匯路徑均更為復雜,計量碳庫或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選擇也有所不同,適用于城市綠地碳匯項目的方法學一直處于缺位狀態,城市綠地資產所蘊含的碳匯價值開發還基本停留在設想和探索階段。
該方法學開發首席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武曙紅表示,應用這種方法學可以使城市綠地建設和管養過程中的減排和增匯效益得以科學計量和監測,不僅使城市綠地系統發揮景觀、氣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效益,還能為城市存量綠地資產的提升改造、管理運維融入更多社會資本,為打造“
碳中和城市”或“凈零碳城市”提供新的實現路徑。
“這次推出的方法學拓寬了城市生態系統價值實現的新路徑,有利于盤活城市
綠色資源市場,在城市綠地的碳匯開發方面為行業作出了很好的探索與創新。”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小全說。
據悉,以寧波東部新城生態走廊項目設計為例粗略測算,項目范圍90公頃,預計每年至少可實現減排約2300噸、增加碳匯量約350噸。如果按此推算,我國2020年城市綠地面積每年新增碳匯量約1288萬噸,到2025年可新增碳匯量約1315.53萬噸,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寶藏。
業內人士預測,如果全國50%的城市綠地建設、管養可以按此方法學開發,到2025年,每年可實現減排增匯總量約4500萬噸,有可能形成數十億元的經濟規模。同時,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可以支持設計豐富的融資工具。對于政府而言,未來可以通過長期、規?;⒌统杀救谫Y,為城市存量綠地的高質量管理、運維提供新思路。
該方法學成果的應用也將對我國傳統市政園林行業的轉型升級實踐產生積極的影響。清華大學核能與
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韋志洪表示,該方法學不僅適用于存量城市景觀綠地管養增匯,更是貫穿統籌了城市綠地景觀從方案設計到工程建設、建后管養“三位一體”全生命周期的減排增匯。對于新增城市綠地景觀的建設,在該方法學的指引下,可以實現設計端即碳匯端,在減排增匯上實現一張“碳”圖繪到底。
相關公司正在積極進行市場探索。據了解,誠通凱勝提出以低碳理念引領市政園林設計與建設,以碳匯監測與智慧智能技術、數字孿生技術、5G技術、互聯網技術耦合實現城市綠地智慧管養模式的“綠碳戰略”,以及以海岸帶生態統籌治理與藍碳開發耦合的“藍碳戰略”。 (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