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在各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如何在科研、產業、人才等領域加強與國際合作?
王勝:一是加強藍碳技術、政策和規則研究合作。整合國內優質學術資源,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智庫、科研機構的多學科協同攻關合作,加快明確藍碳的評估、監測、計算標準,完善藍碳保護法律法規,明確藍碳交易的范圍和對象。加快制定可在全球推廣的海洋碳匯模式和標準體系。
二是密切跟蹤、視情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發起的各類“藍碳倡議”和相關工作組。鼓勵國內涉海智庫、科研機構積極加強與國際組織和相關研究機構開展多層次的交流合作。特別應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藍碳合作,組建中國—東盟國家間跨國科學研究合作團隊,支持藍碳示范合作項目。
三是探索開展藍碳增匯示范性項目合作。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模式,積極謀劃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生態漁業養殖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貝類藻類固碳、海洋碳中和示范等藍碳示范性項目。積極探索藍碳增匯項目開發帶來的“外溢”效應,有效帶動海洋生態旅游、海洋休閑漁業、藍碳技術服務、藍
碳金融等海洋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王勝,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致力外事和南海問題研究20余年,深度涉獵國際關系與地區安全戰略、南海權益、島嶼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跨領域,發表和出版了《非傳統安全與南海區域開發合作》《海南服務周邊外交的探索與實踐》等100多篇學術
論文和10余部專著。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