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林子可以稱為“碳中和林”
武漢將蔡甸區嵩陽山、新洲區將軍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基地,積極嘗試更大地發揮森林碳匯作用。據測算,這兩片總面積為1112畝的碳中和林,未來30年可吸收3萬噸左右的
碳排放量。
植樹造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被認為是“碳中和”最經濟的一種手段。這些樹木通過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碳吸收后,形成固體的碳水化合物,存儲在自己身體這個“倉庫”里,這個過程稱為“固碳”。由此,這些樹木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稱為“碳匯”。
據測算,蔡甸區嵩陽山、新洲區將軍山這兩片總面積為1112畝的碳中和林,通過植樹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每年可吸收1000噸左右的碳排放量。按每畝碳中和林可中和二氧化碳1—1.4噸、每個成年人每年呼出0.33噸二氧化碳來計算,相當于“中和”了3個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林”?碳中和研究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平教授表示,從廣義來看,只要是人為植樹造林,并具有碳中和功能,那么就都可以稱為碳中和林、碳匯林,這沒什么問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碳中和林的本質是增加碳匯,它需要核算其產出的碳匯量,并用于
碳交易、能夠帶來碳收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一般的植樹造林,注重森林的整體生態系統價值;碳中和林的重點在于固碳、獲取碳匯、獲得生態收益中的碳收益,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