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吸收碳排放量的45% 植樹造林工程有了“驚喜”回饋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洪恒飛 陳曼姣 袁2020-11-08 08:59

      冰川退縮,凍土融化,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這一切歸因于陸地上空不斷積聚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科學家通過長期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析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
       
      “2010年至2016年,中國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陸地生物圈吸收。”近日,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經過近10年的碳匯觀測和計算評定,團隊實測的中國陸地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植被吸碳能力 獲得數據支撐
       
      在浙江臨安北部山區,矗立著一個高達55米的高塔,高塔的3個采樣口,24小時不停歇地抽取空氣樣本。高塔旁幾間實驗室里的高精密儀器,記錄著每一毫升樣本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這是方雙喜團隊監測碳匯的站點之一。
       
      據介紹,產生二氧化碳的源頭,被稱為碳源,來自自然界和日常人類活動的排放。森林等植被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被稱為碳匯。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復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碳匯。
       
      “我們從國內6個站點測得2009年至2016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摩爾分數,也利用了碳衛星遙感技術測量的植被土壤數據,估算出,在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平均碳排放量為-11.1±3.8億噸,相當于這一時期國內每年人為排放量的45%。”方雙喜解釋道,也就是說,在這7年里,中國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陸地生物圈吸收。
       
      方雙喜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團隊繪制的圖表。圖表顯示,2010年到2016年數據顯示,我國植被覆蓋面積逐年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陸地生物圈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呈現出相同的增長趨勢。“對比當前世界對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固有認知,我們猜測,這其中植被發揮的作用可能一直被低估了。”
       
      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截至201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人工林保存面積6933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植被吸碳能力有了數據支撐,陸地植被已成為二氧化碳的‘高效回收站’??梢哉f,它們為積極保護環境、樂衷植樹造林的人們送上了一份驚喜。”方雙喜表示。
       
      堅持森林養護 回應自然之力
       
      1991年,中國氣象局在青海省瓦里關建立我國首個觀測站,開展了溫室氣體等要素的定點長期觀測,時間長達三十年。這將近30年的觀測數據,包含了我國大氣二氧化碳的最長時間序列和最完整的觀測信息。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環境保護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1044150號
      中國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  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