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搭起了
“造綠”和“減排”的橋梁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企業、團體或個人在生產、經營、生活過程中因消耗能源或者資源(一般包括用電、燃氣、交通運輸等方面),會產生碳排放。按理說,這部分二氧化碳應該種植相應的綠色植物來吸收,否則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如果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者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計算清楚,然后由排放者或者他人通過“購買碳信用”,或者出資開展造林增加“碳匯”,即可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目的。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以本次江干區經濟會議為例,交通、飲食、用電、其他(消耗紙張、塑料用品等)等活動,一共排放溫室氣體為3.5噸二氧化碳當量。一家企業向此次會議捐贈了相當的林業碳匯指標,中和了3.5噸二氧化碳,實現這次會議的“零排放”。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會上向西子等22家江干區重點優秀骨干企業贈送的7000噸林業碳匯指標,意味這些企業使用這些林業碳匯指標,可以“減少”7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如果以每棵樹生產20年吸收220千克二氧化碳來計算,這7000噸碳匯指標就相當于為企業種下了31818棵樹來吸收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