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異常忙碌,成立7年的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
與此同時,在相隔僅2.4公里的東四西大街46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及身后代表的全國鋼鐵企業,也在默默等待著這個消息。
經歷了近四年的等待,鋼鐵行業沒有偏離既定的命運,正式納入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內。這場早就開卷的考試,到了正式寫下答案的時刻!
01 給足近四年時間,鋼鐵產業準備如何?
全國
碳市場在2021年7月啟動時,首批僅納入電力行業,鋼鐵行業雖被列為重點控排對象,但并未立即納入。這一決策背后有著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首先,電力行業碳排放核算相對簡單,便于初期市場機制建立;其次,鋼鐵行業工藝流程復雜,碳排放核算難度大;再者,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鋼鐵行業需要更充分的準備時間來實現平穩過渡。
這近四年的緩沖期,本應是鋼鐵企業加速低碳轉型的黃金窗口。在此期間,國家陸續出臺了《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為行業轉型提供了明確指引。同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的完善,也為鋼鐵行業納入碳市場奠定了制度基礎。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行業準備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
一方面,以中國寶武、河鋼集團、鞍鋼集團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
碳管理體系。這些企業不僅積極參與碳市場模擬交易,還率先開展了多項低碳技術
試點。例如,中國寶武在2022年就發布了
碳中和行動方案,計劃2023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減碳30%,2050年實現
碳中和。
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型鋼鐵企業仍處于被動應對狀態。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調研數據顯示,約60%的中小型鋼鐵企業尚未建立專門的碳管理部門,40%的企業缺乏專業的碳核算人員。這些企業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寄希望于政策放寬或配額寬松,缺乏主動轉型的動力。
從減排成效來看,行業整體進展仍然緩慢。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鋼鐵行業重點統計企業噸鋼綜合能耗549.68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0.61%;但噸鋼碳排放量相較2020年的下降幅度有限,是否能達到"十四五"規劃中目標要求,有待考驗。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多樣,包括企業低碳轉型投入不足,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用協同不足,碳排放監測統計體系不健全,部分企業數據質量難以保證等??傮w來說,鋼鐵行業的大企業嚴陣以待,占多數的中小企業準備并不充足。
02 鋼鐵產業面臨哪些實質問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首先,行業工藝結構鎖定效應顯著。中國鋼鐵行業長期依賴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這種路徑依賴形成了強大的結構鎖定效應。目前,長流程鋼產量占比仍高達90%,其噸鋼碳排放量達到2.1噸左右,是電爐短流程的3倍。
這種工藝結構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資源稟賦方面,我國鐵礦石品位低,適合高爐冶煉;能源結構方面,煤炭資源豐富而電力成本較高;廢鋼積累方面,社會鋼鐵存量不足導致廢鋼資源有限。
要打破這種鎖定效應,需要克服巨大的技術和經濟障礙。以氫能煉鋼為例,雖然技術路線已經明確,但每噸直接還原鐵的生產成本比傳統工藝高出50%以上,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難以實現商業化運營。
還有就是,碳成本傳導機制不暢。碳定價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成本傳導能力,但鋼鐵行業面臨特殊的市場困境:
上游方面,鐵礦石定價權被國際礦業巨頭壟斷,碳成本難以向上游傳導;下游方面,建筑用鋼等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議價能力弱;國際貿易方面,面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
綠色貿易壁壘。
根據相關權威機構測算,當
碳價達到100元/噸時,長流程鋼企的噸鋼成本將增加80-120元。考慮到當前行業平均利潤率不足2%,這部分成本將直接侵蝕企業利潤。更嚴峻的是,不同企業間的成本承受能力差異巨大,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和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再有,就是現實的數據質量與監管挑戰。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是碳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石,但鋼鐵行業面臨特殊的監測難點:
例如,排放源分散,涵蓋焦化、燒結、煉鐵、煉鋼等多個工序;排放因子復雜,受原料品質、操作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監測技術滯后,許多企業仍采用理論計算法而非實測法。
生態環境部在2023年的專項檢查中發現,約30%的鋼鐵企業存在碳排放數據不準確問題,個別企業誤差率甚至超過20%。這種數據質量問題不僅影響配額分配公平性,還可能引發市場操縱等風險。
而且不得不重視的是,低碳技術產業化瓶頸問題。當前鋼鐵行業低碳轉型面臨技術創新與產業化之間的"死亡之谷",例如:
氫能冶金:面臨綠氫供應不足、儲運成本高、反應動力學限制等技術經濟瓶頸;
CCUS技術:捕集成本高達300-500元/噸CO2,且封存場地選擇受限;智能減排: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大,中小企業難以承擔。
以某大型鋼企的氫能煉鋼示范項目為例,雖然獲得國家重大專項支持,但示范線規模僅10萬噸/年,要實現百萬噸級產業化還需突破諸多工程化難題。
03 面對大考,鋼鐵行業路在何方?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優勢在,問題同樣也在,但鋼鐵行業在碳排放市場上的準備時間卻已經歸零。面對提筆答卷的現實,鋼鐵行業以及相關部門,需要從多維度做出調整,在實踐中探索未來之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鋼鐵行業。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等多位
專家,均提出了相應的技術路線。結合目前鋼鐵行業現狀,要實現碳排放降低乃至中和,需要建立長短結合、多措并舉的技術路線圖:
短期(2025年前):以能效提升為主,推廣余熱余能回收、智能化能源管理等成熟技術;
中期(2025-2035):優化工藝結構,提高電爐鋼比例,發展氫基直接還原等突破性技術;
長期(2035年后):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實現CCUS規?;瘧茫剿餍滦鸵苯鸸に?。
還有,要完善碳市場配套機制。為保障碳市場平穩運行,需要建立系統性的配套措施。
例如采用基準線法為主、歷史法為輔的混合分配方式,設置合理的行業控排系數;建立配額儲備機制和
價格調控機制,防止市場劇烈波動;完善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強化第三方核查監管;發展
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提供風險管理工具。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配額分配中的公平性問題。建議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給予適當優惠,對能效領先企業設置獎勵配額,避免"鞭打快牛"。
再有,鋼鐵行業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具體的可以分為:
縱向協同:推動鋼鐵-化工-建材多聯產,如將鋼廠CO2用于微藻養殖或建材生產;橫向協同:組建低碳技術創新聯盟,共享研發成果,降低試錯成本;區域協同:在工業園區層面構建能源梯級利用網絡,提高系統能效。
河鋼集團的張宣科技項目就是典型
案例,該項目整合了氫能冶金、CO2捕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多個創新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低碳產業生態。
同樣,鋼鐵產業參加碳市場大考,離不開政府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
政府層面需要提供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例如財政政策,設立鋼鐵低碳轉型專項資金,提供貸款貼息和投資補貼;稅收政策,對低碳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對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標準政策,建立綠色鋼材認證體系,實施差別化電價政策;貿易政策,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應對國際碳邊境調節機制。
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綠色金融、環境權益交易等手段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建議試點鋼鐵產品
碳足跡標識制度,培育綠色消費市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鋼鐵行業還可以借鑒國際的先進經驗。
例如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經過多年發展,為鋼鐵行業碳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包括免費配額逐步退出機制、碳泄漏保護機制、創新基金支持機制等,特別是成熟的鋼鐵行業碳排放測算以及核查技術經驗,也值得學習。
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標志著我國工業領域低碳轉型進入深水區。這場"大考"不僅考驗企業的減排能力,更是對行業治理體系和創新生態的全面檢驗。在技術、政策、生態等多措施助力下,鋼鐵行業的答題水準究竟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