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近日,河口區與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中建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的“河口區灘涂
碳匯方法學”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成果《飛天碳
方法學濱海濕地灘涂》已在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碳普惠分會成功備案。標志著我國首個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灘涂
碳匯方法學實現實踐轉化,開創濕地碳匯開發新范式。
據介紹,在東營市河口區的濱海灘涂濕地,取樣工作人員通過割取堿蓬苗,測量生物量,在其生長區域用專業工具采集土壤樣本。后續經實驗室分析,結合堿蓬苗及土壤含碳數據,就能算出這片灘涂的碳匯量。
歷時9個月攻克技術壁壘,《飛天碳方法學濱海濕地灘涂》獲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碳普惠分會權威認證,填補了國內灘涂碳匯計量體系空白。河口區主導參與編制的該方法學的發布,對于推動區域灘涂資源的高效、多元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彰顯了河口區在推進雙碳領域研究的領先地位。
“根據飛天碳灘涂碳匯方法學,我們通過輸入數據代入碳核酸公式計算出每畝可產生0.08噸的碳匯量,5000畝的灘涂預計可產生400噸的碳匯量。”東營金元數智科技有限公司運營部部長楊天嬌說。
河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濕地碳匯資源,為碳匯項目開發筑牢了根基。全區50萬畝濱海濕地,若參照國際VCS海洋濕地藍碳開發標準,每年預計可產生4萬噸碳匯,實現400萬元的經濟價值。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