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廣東省計量院牽頭建設的國家
碳計量中心(廣東),充分發揮計量技術的基礎支撐作用,緊密對接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目標和政策要求,以火力發電行業
碳排放數據準確一致為核心,扎實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計量體系建設,在
碳計量溯源能力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路徑探索和制度完善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探索出一條技術差異化突破與產業多樣性融合的“雙碳”實踐路徑。
強化碳計量溯源能力,完善量值傳溯源體系。一是聚焦廣東重點控排企業碳核算、碳監測關鍵參數量值溯源需求,建立了60余項“雙碳”相關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對《碳排放計量能力建設指導目錄(2024版)》重點行業關鍵參數覆蓋率達88%,保障重點行業碳計量器具量值溯源需求。二是研制了氮中二氧化碳、空氣中甲烷等14種溫室氣體標準物質,并廣泛應用于廣東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溫室氣體監測相關儀器設備的計量校準,填補多個領域國家標準物質空白。三是建立包含3000多個樣本的火電行業“煤質數據庫”,為相關部門開展
碳核查和評議工作提供參考數據支撐。
創新碳計量關鍵技術,解決碳排放測量難題。一是針對煤炭消耗量在線計量難題,組織制定省地方規范《電子皮帶秤狀態核查計量技術規范》,提出一種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的模擬載荷法,滿足主管部門對煤炭皮帶秤每月校驗的高頻次校驗要求的同時,大幅降低企業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二是開發大型天然氣管網計量系統在線量值溯源及診斷技術,并廣泛應用于中海油、國家管網、廣東天然氣等集團企業,為華南地區2000多臺套天然氣計量設備提供在線計量服務,覆蓋華南地區90%以上天然氣供應,保障了2500萬噸、價值1000多億的天然氣貿易公平;三是開發了基于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原理的煤質快速分析儀,使燃煤樣品多指標檢測時間從傳統方法的30分鐘以上降低至1分鐘以內,實現入爐煤元素碳含量、發熱量等參數的實時檢測,支持電廠根據實時碳排放量動態調整燃料摻燒比例,實現生產過程低碳化運行,該成果已應用于廣珠公司、靖海發電公司等多家企業。
突破碳監測關鍵技術,積極推進精準碳計量。我國碳排放直接監測技術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監測設備國產化,流量、流速及濃度溯源性研究等方面存在關鍵計量技術空白。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碳計量中心加強關鍵技術研究。一是開展碳排放直接監測技術研究。開發了基于量子級聯技術的中紅外激光二氧化碳監測系統,創新性地采用4.33μm的檢測波長,大幅度降低水蒸氣等雜質所帶來的干擾,有效提升碳排放監測準確度。二是開展碳排放流量/流速量值溯源技術研究。研制出煙道流量計量標準裝置,可精準模擬實際工況,實現1.3×105m3/h超大流量的校準,校準能力居華南第一;針對復雜流場環境下的流速現場校準難題,開發了高精度三維皮
托管流速現場校準裝置,通過實驗室及傳遞計量標準的兩級量傳方式,可實現最大107m3/h的現場煙道流量準確溯源。三是開發了二氧化碳在線監測系統濃度校準裝置,可同時滿足CO2-CEMS的工況狀態及非工況狀態現場校準需求,在國能清遠電廠、華能汕頭海門電廠、粵電靖海電廠等5家火電廠得到有效驗證。
完善碳計量標準規范,明確工作方法指引。積極發揮標準、規范在碳計量工作中的引領性作用,主持參與30多項標準規范的制修訂工作,為碳計量監管以及行業碳計量體系建設提供指引。其中,主持編制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規范 發電設施》《碳排放計量技術規范 第1部分:發電企業》等規范,為企業合理配備、使用和管理碳排放計量器具提供技術依據。主持編制的《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系統計量技術規范》《三維皮托管法煙道流量標準裝置》等規范,確保碳排放核算及直測數據的準確一致。
拓展碳計量服務能力,探索
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積極搭建碳計量公共服務
平臺,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差異化、多樣化、專業化的碳計量服務。一是為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試點提供計量技術支撐,通過溫室氣體排放底數核算、高時空分辨動態碳通量反演等技術實現
試點區域的碳排放量監測,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發展的“南沙模式”。二是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基于數據質量驗證的重點產品
碳足跡動態因子數據庫和
碳足跡核算方法研究》,與行業學協會聯合開展基于數據質量驗證的碳足跡動態因子數據庫及碳足跡量化
方法學研究,為碳數據國際互認和企業應對
綠色貿易壁壘提供計量技術支撐。三是受生態環境部門委托,累計完成全國
碳市場及廣東
碳市場193家控排企業碳核查工作,承擔257家次控排企業評議工作,為碳市場的有效運行提供技術支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