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2025年恰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碳”目標5周年,也是建立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工作,多次指出和強調能源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在當前國際能源格局深刻變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供需平衡范疇,日益成為低碳轉型和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支點。推動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適應新發展階段需求的重大戰略決策,關乎能源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原有的能耗雙控機制更多聚焦于能源總量和強度的控制,但在引導
碳減排、優化能源結構方面存在局限。通過碳排放雙控,能夠更加精準地引導傳統能源清潔化改造,加速
新能源的規?;l展,同時增強對能源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能源體系的韌性與安全性,還將為我國在全球能源競爭中爭取更多主動權。
以結構優化提高能源供給質量
在推動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的過程中,為應對能源稟賦與碳排目標沖突、新能源裝機增長與出力不足、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互補性不足等矛盾,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供給質量至關重要。為適應這一轉變,需要加速構建多元化
清潔能源組合,通過優先利用風電、光伏等
清潔能源,發揮水電、煤電調節性能,適度配置儲能設施,統籌多種資源協調開發、科學配置,從而充分發揮新能源富集地區優勢,在實現清潔電力大規模消納和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以降低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并保障能源供應安全。
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提出“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推進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等要求,持續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落實到實踐中,三峽烏蘭察布新一代電網友好
綠色電站示范項目通過永久送出工程正式投運,是全球儲能配置規模最大的單體新能源場站,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德陽造”國內最大氫氣“充電寶”成功落戶成都,為工業園區提供峰電時段穩定高效供能;核能供熱讓煙臺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居民摸一摸暖氣就能與核能近距離接觸。各地結合自身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的新探索新實踐,為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提供了有益借鑒。必須進一步把握好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協調平衡,在保障能源可靠供應的同時推動能源轉型,加快構建多元清潔、安全韌性的能源供給新體系。
以科技創新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按照黨中央要求,能源科技創新應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相關規劃的重點支持領域。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申請的動力電池專利占據了全球的74%,已成為驅動電機最大的生產國;2023年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80%。科技創新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和能源低碳轉型注入關鍵動力。
當前,碳排放雙控要求綜合考慮源網荷儲全鏈條的安全、清潔、高效,依托技術創新實現能源資源利用最大化,提高新型電力系統綜合效率和穩定性。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能源改革提速,風、光等新能源生產技術取得長足發展。但是儲能技術仍需要突破安全過程技術和智慧調控技術,如鉛酸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電化學儲能技術,以及壓縮空氣、飛輪、重力、抽水蓄能等物理儲能技術,需要進一步提升儲能密度、循環壽命、安全性等指標,以提高儲能設備的性能、可靠性和經濟性;能源調度需要突破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虛擬電廠、智能電網等技術整合創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效率;火電機組參與深度調峰仍需突破設備性能限制、控制系統適配性差、熱力系統優化難度大、運行安全風險增大、人員操作難度增加和安全層面的挑戰;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減排關鍵技術仍處于發展初期,有較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對能源供應鏈全過程進行智能化監控,實現排放精準化管理與優化,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協同降碳。目前我國已部署多項零碳園區
試點項目,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全面追蹤。
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
系統化的制度體系是落實碳排放雙控的保障。在能源低碳轉型過程中,因地制宜地考量和制定政策體系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任務。
在地區層面,我國能源消費與供給的“東西錯配”格局導致的能源供需不平衡使不同地區碳減排目標難以協同。因此,要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建立碳達峰
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從而根據各區域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差異,統籌兼顧經濟、安全、環保發展目標,構建差異化政策體系。與此同時,促進中央與各省市地區間的政策協同是促進能耗雙控向碳排雙控轉變落地的關鍵。
在行業層面,針對煤電、建筑建材、鋼鐵等重點行業的綠色金融政策目標應聚焦于推動其向清潔、低碳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轉型,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針對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綠色金融法規體系仍需完善、綠色金融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應充分利用綠色股票指數、
碳金融、綠色基金、綠色保險以及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工具,將綠色
低碳經濟與金融業務創新納入有機互動體系。
在企業層面,要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碳排放核算和評價制度體系,尤其是健全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蛾P于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提出,2024年,基本實現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全覆蓋;2025年,面向企業、項目、產品的三位一體碳排放核算和評價標準體系基本形成,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技術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100家企業和園區碳排放管理標準化試點。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推動完善形成系統完備、覆蓋全面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和評價體系,在實踐中考慮不同企業的碳排放特征和減排潛力,發現碳排放的關鍵環節,促進企業加強碳排放管理;并可通過建設企業碳排放管理標準化試點等舉措,推動重點企業結合實際加快落實相關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調控機制,探索配額有償分配機制,有效地敦促企業自主減排。
以中國方案引領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
碳排放雙控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體現。當前,全球能源供需形勢深度調整,地緣政治沖突推動并加速國際能源格局重塑。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世界零碳經濟競爭加劇的外部環境,要在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和裝備制造國,要務實推進“一帶一路”能源領域合作,加強新能源產業鏈合作,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碳排放雙控政策的實施要關注全球零碳經濟競爭趨勢變化,構建有利于我國零碳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要持續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變革,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持續宣介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經驗,為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積極貢獻中國方案,構建起一套富有成效、得到全球響應的中國能源國際合作話語體系。
【項目資助: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雙碳’目標下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優化組合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BJL134)?!?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作者:王輝(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張依依(華北電力大學智慧能源研究所副主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