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在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
作為新生事物,零碳園區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著技術、資金和人才一系列挑戰。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尚有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仍需突破。“例如需盡快突破源網荷儲一體化的人工智能技術,以保障穩定、安全的離網型系統。”
“如何吸引足夠的投資是當前面臨的難題,無論是來自政府財政支持、社會資本還是金融機構,都需要確保這些資金能夠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張杰說。
此外,零碳園區的建設與運營是高度專業化的過程,需要具備能源管理、環境科學、數字技術、工程建設等多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團隊。目前,此類復合型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事實上,零碳園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國際
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蔣慶哲曾公開表示,建設零碳園區需要在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在建設過程中,要用好國家綠色金融政策,引入
碳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進來。
對此,王志軒建議,零碳園區的建設與新型能源體系要融合發展。作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必須優先考慮當地的零碳、低碳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并形成與電網、多元能源安全保供的格局。“由于能源系統連接著供應和使用的各個環節,涉及從技術、產業到管理的各個方面,只有做到同步規劃,才能實現優勢互補,使企業效益、園區效益和社會降碳效益的統一。”
固德威電源科技(廣德)有限公司逆變器廠區入選安徽省首批零碳產業園區,在兼顧多種效益方面該園區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據固德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英歌介紹,固德威零碳園區解決方案通過屋頂光伏、光伏車棚等生產
清潔能源,配備儲能系統、熱泵系統滿足園區供暖、制冷和供電需求,搭載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實現“源網儲荷”有效協同、數字化精細管理,在有效利用
清潔能源的基礎上,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資產增值能力,實現園區盈利模式多樣化。
不同于傳統的園區,零碳園區的零碳要求將極大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在王志軒看來,要根據園區的特性以及在全局中的功能,建立新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評價指標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園區還沒有厘清碳核算體系邊界。對此,王志軒建議,厘清邊界是碳核算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否則零碳園區會流于形式,或成為一筆糊涂賬。不同要求的零碳園區,對其上下游碳核算要求不同,采用的碳核算方法不同。比如,采用什么范圍的碳排放因子或者碳足跡因子。“因此,園區的碳核算要堅持服務全局,科學、規范、實用為原則。”王志軒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