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工業碳效碼3.0版本在浙江湖州發布。其通過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實現了面向工業企業產品
碳足跡核算和全流程認證,讓企業
碳排放狀況“有跡可循”,將進一步推動浙江企業節能降碳、擴綠增效。
“當前市場上,對企業以
綠色低碳水平為特征的
綠色競爭力要求不斷提升,在碳關稅制度下,高碳商品的成本將上升,低碳替代品將變得更具吸引力,為此,加快產品碳足跡精準量化刻不容緩。”湖州市經信局綠色制造處處長陳戈介紹。
作為此碼的研發方,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浙江電力)以碳排放強度評價為切口,構建城市級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體系。2021年,國網浙江電力在湖州牽頭研發工業碳效碼1.0版本,聯合政府部門制定計算與分級標準,賦碼體現碳效等級。2022年,工業碳效碼2.0版本正式發布,浙江逐步建立不同部門間數據的共享、互認機制,將工業碳效碼內嵌到產業政策、土地、稅收、金融等政策中。截至目前,該省已有6.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了評級賦碼。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產品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分銷運輸,再到使用、廢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碳排放和其他溫室氣體,這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碳足跡。”國網湖州供電公司碳效改革項目負責人、浙江省碳效評價與改革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函韻介紹,由于標準體系不完善、數據基礎薄弱等原因,碳足跡的有效采集、高效核算以及分析認證此前一度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工業碳效碼3.0的推出解決了該問題。該系統已嵌入主要工業領域評價技術標準、認證實施規則及核算模型,同時完成了金屬制品、輪胎、化工原材料等70余套產品碳足跡計算模型設計搭建,能夠實現企業碳足跡數據采集、計算、核查、報告生成、三方認證、信息披露等功能。
位于湖州市長興縣城南工業功能區的長興德田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10月份因一筆出口業務急需一份碳足跡報告,通過正在試運行的碳效碼3.0
平臺申請之后,僅一周就收到了報告,順利完成訂單。
“后續安裝設備后,在碳足跡實時可視的賦能下,諸如‘訂單匹配到哪個分廠的哪個機臺能耗最低’等細節問題都將得到最優解。”該企業副總經理夏亞祥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