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
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要求“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為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
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一方面,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變化,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較大,傳統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必須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能夠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
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實現更高質量的價值創造。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更好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機遇提供重要支撐。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
培育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必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
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切實培育和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以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傳統產業全鏈條各環節,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扎實推進鋼鐵、煉油、水泥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以節能、減排、增效為目標,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標準創新,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將綠色化作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等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需進一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做強綠色制造業、做優綠色服務業,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抓住歷史性機遇培育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技術推廣應用。
更好激發綠色消費動力活力。倡導綠色消費,是推動形成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綠色消費呈現出新的特點,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這既得益于全社會綠色發展共識的形成,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又得益于消費升級趨勢,人們對美好環境和健康生活的需求顯著增強,更加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還得益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持續發展,綠色技術進步在提升產品生態環境價值的同時推動實現更好的經濟價值,兼具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品能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綠色消費意愿。
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持續努力。下一階段,在繼續加強政策引導、營造綠色文化、提升綠色消費意識的同時,更加重視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對促進綠色消費的作用。一方面,更好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加強綠色技術創新,積極推動綠色技術與數字、生物等新興技術的融合,促進生態環境效益與消費需求有機結合,提高綠色產品和服務的直接經濟效益,推出更多滿足消費需求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增強綠色消費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完善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標準體系,加強監管,優化品質,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滿意度。
推動綠色投資提質增效。綠色投資是綠色經濟的重要一環,在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和綠色生產力形成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傳統投資不同,綠色投資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益,必須創新體制機制,暢通綠色投資的全鏈條。
一是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金融支撐。加大金融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力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有助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著力發展綠色金融,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開展定制化、特色化綠色金融服務,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力度。不斷優化綠色金融政策,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大力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引導企業有效開展綠色轉型和技術改造。二是建立健全綠色項目和企業評價體系。根據綠色發展要求和綠色技術創新趨勢,持續完善綠色項目和企業的評價指標、方法和標準,全面客觀評價綠色績效。推動評價機制創新,可考慮引入第三方評價服務機構,提高評價的透明度,加強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三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提升綠色投資動力,圍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及應用、生態產品認證評價、可持續經營開發、生態保護補償、評估考核等方面深入探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四是進一步推動
碳交易市場發展。我國的
碳交易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下一階段需逐步擴大適合我國
碳市場發展的交易主體范圍,優化碳排放權交易配額核算、分配等機制,增強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推動綠色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
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需要整體考慮、協同推進,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以及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等一系列重要關系。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