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喜亦憂的綠證市場
近期,企業用戶對綠電高度關注,各地商務廳(局)面向市場主體接連組織有關綠證綠電機制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培訓,各電力交易中心紛紛開展有關綠電綠證專題的電力市場培訓,6月,江蘇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的培訓一度因報名過于踴躍,人數大大突破上限而改換場地,綠電市場熱度可見一斑。
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均在近期發布了今年1~6月的綠電交易數據:在國網區域,今年前6月已成交綠證達5700萬張,是去年同期的39倍。綠電交易為980億千瓦時,是去年同期的2.5倍;南方區域綠電綠證交易量達到412億千瓦時,同比擴大6.2倍,遠超去年整體規模,其中綠電交易140億千瓦時,綠證交易2723萬張(折合電量272億千瓦時),參與綠色電力消費的電力用戶超2000家。
值得關注的是綠證交易量的激增。過去,我國綠證機制主要為降低
新能源的補貼需求而建立,因應用場景模糊、價格競爭力不強等原因,多年來需求不振,市場接受度不高。隨著2023年7月綠證制度調整,今年以來,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累計綠證單獨交易7801萬張,這其中,今年的綠證交易量已超過了“半壁江山”。
從冷門到熱點,綠證交易的升溫中,背后的政策推力脈絡清晰。自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發改能源〔2023〕1044號)發布以來,綠證由體現新能源補貼價值轉向體現綠色電力環境價值,政策從多方面構建綠證應用場景,為綠證交易構建市場驅動的內生力。1044號文指出綠證的五大應用場景,包括支撐綠電交易、核算可再生能源消費,認證綠色電力消費、推動綠證國際互認、銜接
碳市場;2024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發改環資〔2024〕113號),首次將綠證交易納入省級人民政府的考核,加強了綠證與能耗“雙控”政策的銜接。
在1044號文與113號文的共同作用下,一個突出的應用場景正在釋放需求:以綠證抵扣能耗以應對能耗“雙控”考核。
近半年來的市場采購情況印證了這一需求。青海是最早針對能耗“雙控”要求開展大規模綠證采購的省份。據記者了解,2023年末,青海數百家企業采購1300萬張綠證,激起市場巨浪。今年上半年,浙江綠證交易1683萬張,上海交易綠證超過1500萬張,有關綠證的詢價在市場上層出不窮。“綠證找到了一個切實落地的應用場景,即消費綠證可以抵扣企業的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這一政策對于綠證市場具有非常大的激勵作用。近期,上海、浙江等地的用戶正在大批量采購綠證,這和113號文的推動有直接關系,現在我們每天綠證的交易量至少幾十萬張,甚至達幾百萬張,這在過去是非常少見的。”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據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十四五”進入末期,臨近收官,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基于能耗“雙控”考核帶來的綠證需求會持續釋放。
綠證市場需求爆發,業內人士亦喜亦憂。“大額綠證交易主要由能耗‘雙控’等政策驅動,但過于依賴能耗‘雙控’考核帶來的需求,市場或將呈現出與碳市場類似的‘潮汐現象’,在臨近考核的時間段內交易量和價格會出現顯著增長趨勢。一旦考核過去,不排除市場交易會出現較大波動。”中國
碳中和五十人
論壇特邀研究員鄭穎表示。
“盡管目前綠證消費顯著擴大,但由行政考核引起的市場需求,亦會隨著考核的變化而受到沖擊。當前,各省能耗考核的要求各有差異,且并未將任務分解給具體用戶,企業對于完成考核任務沒有明確預期,難以針對考核要求開展購買綠證的成本計劃。我們對于明年的考核會是怎樣也心里沒底。”某東部發電企業人士亦對此感到擔憂。
盡管綠證市場交易激增,但價格卻一路下滑。自1044號文發布后,國家能源局組織首批綠證核發就達到1191萬張,截至5月,全國累計核發綠證約5.12億個,供給側“開閘放水”,加之綠證有了2年的“有效期”,加劇了發電企業拋售綠證。
數據顯示,在國網區域,2022年交易綠證145萬張,交易均價28.10元/張;2023年交易綠證2364萬張,交易均價19.22元/張;2024年截至6月交易綠證5700萬張,交易均價9.6元/張。中國綠色電力證書交易
平臺顯示2024年6月掛牌交易成交均價為7元/張。
部分在網絡上流傳的綠證招標采購文件也顯示綠證價格已跌破10元。不同年份的綠證價格不一,即便是同年份的綠證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據記者觀察,2024年的綠證價格最高,一般可賣8元以上,2023年的綠證僅1~6元,2023年之前的綠證則少有人問津,存量綠證滯銷焦慮不斷蔓延。6月17日,上海某科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布購買綠色電力證書項目成交公告,內容顯示該公司計劃采購綠證160萬張,要求綠證年份為2023年,項目預算1000萬元,預算折合單價6.25元/張。但八家投標企業的平均報價低至4.21元/張,最低價2.79元/張。根據成交公告,第一中標候選人報價512萬元,折合單價3.2元/張,其綠色環境的度電溢價已低至幾厘錢。
“目前綠證市場呈現出供過于求的態勢,因此綠證價格過低,新能源的綠色價值很難在綠證市場中得到體現。”華北電力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洪表示。
當前,綠證全覆蓋工作正在持續推進,綠證從“自愿核發”轉為“全量核發”,核發范圍在原有陸上集中式風電、太陽能發電基礎上,納入海上風電、分布式新能源、常規水電、生物質、海洋能、地熱能等。記者了解到,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將完成綠證全覆蓋的工作,在這一目標推動下,每月大約將核發3億多張綠證,屆時如果沒有政策引導新的需求,綠證市場將進一步失衡。
業內人士建議,應適時研究建立綠證二級市場,強化綠證市場的交易量和活躍度。“目前大量的綠證需求過于單一,且只能交易一次,對市場參與者而言,綠證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因此,一旦購售雙方的訴求發生變化,市場價格極易受到沖擊,進而出現較大波動。”鄭穎表示,“在只能交易一次的前提下,個別省為應對能耗考核易造成本地綠證囤而不售,若省內綠證交易不足,省間綠證‘惜售’,將進一步加劇綠證流動性弱的局面。因此,建議適時考慮建立二級市場,加強綠證的流動性,提振綠證價格。”
雖然綠證的發展目前仍面臨許多挑戰,但從市場的反饋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逐步接受和理解綠證機制,并參與到綠證交易中來。“我們在溝通中發現,今年以來,不少外資企業和出口外向型企業已經通知供應商轉向中國綠證采購,以完成減排或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標。隨著更多的企業采購中國綠證完成國內外供應鏈要求,綠證未來的使用和發展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可挖掘。”鄭穎補充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