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機制的關鍵載體
現階段,生活和消費習慣正逐漸成為影響我國
碳排放量及資源消耗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家庭消費產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我國
碳排放結構中約有26%的能源消費直接用于滿足居民生活行為需求,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占比遠遠超過30%。
“通過改變大眾生活方式與行為這一舉措,到2050年有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40%至70%。”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報告顯示。
關注個人減碳行為對實現我國“雙碳”目標意義深遠。“碳普惠”就是為個人、家庭和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賦予價值而建立的激勵機制,核心邏輯是從消費端出發,通過對資源占用少或為低碳社會創建作出貢獻的個人、家庭和企業予以激勵,利用市場配置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碳排放。
碳賬戶是碳普惠機制的關鍵載體。“在碳普惠機制下,需要運用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交易機制來帶動社會廣泛參與
碳減排工作,個人碳賬戶的建設、普及是其中的關鍵。”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邱亦霖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聚焦“碳普惠”這一新型減排機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推動設立個人碳賬戶。尤其是2020年來,碳賬戶試水加快,平安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嘗試建立個人碳賬戶體系,圍繞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
節能減排場景記錄用戶低碳行為數據,并以此核算碳減排量,開展碳普惠激勵,助力搭建“碳核算”基礎設施。
“碳賬戶將用戶日常碳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嘗試與金融服務掛鉤,有助于增強全民綠色消費意識,豐富金融服務場景,助力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