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份以消費端視角研究
碳排放的專項報告——《消費端
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5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在上海正式對外發布,將助力全球減碳目標的實現。
《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
專家,在長期積累和最新研究基礎上共同編撰完成。
基于專家團隊消費端視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結果,該報告通過分析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消費端碳排放的演變特征,評估了典型產品的貿易碳轉移效應。同時,提出對全球碳排放從消費端視角核算的一系列新認識,為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中國科學院當天在上海舉行《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專題新聞發布會,相關專家解讀報告并呼吁統籌生產端和消費端,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核算體系,同時進一步優化
方法學和數據質量,深化相關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更好地為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主編、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魏偉研究員介紹說,基于消費端的碳核算著眼于消費行為所引發的碳排放,能夠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刻畫經濟活動中的
碳足跡,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歸屬,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
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990-2019年間,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產端碳排放,主要發展中國家則反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地區生產端碳排放始終大于消費端碳排放,差值從1990年的14.7億噸逐漸擴大到2019年的41.7億噸。
該研究報告還顯示,1990-2019年間,中國消費端碳排放始終低于生產端碳排放,生產端和消費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億噸增加到2019年的18.0億噸;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碳強度降低83.3%,為全球提供更多的
綠色低碳產品;2021年,中國因鋼鐵原材料產品貿易為其他國家承擔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達1.0億噸,因光伏產品貿易為其他國家承擔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達2.5億噸。
《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指出,全球減碳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要靠各國攜手共進。該報告建議進一步加強消費端核算方法學研究,擴展研究產品的覆蓋度,構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全口徑
碳計量技術體系,以期獲得更加深入、精確和全面的核算結果,切實踐行共同但有區別的減碳責任,加強南北合作,推動全球技術進步,共同應對人類挑戰。
針對消費端碳排放的未來研究和發布規劃,魏偉表示,一是面向國際同行開放合作,廣泛吸納國外相關領域科學家和團隊參與合作研究;二是進一步優化核算方法,融入包括各種
碳源、
碳匯在內的更多相關因素,開展全面、深入研究;三是為后續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口徑碳排放數據庫夯實基礎。未來將根據研究進展,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報告形式適時公開發布。(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