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近期涉華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歐方不能一邊要求中方為應對氣候變化作貢獻,一邊打壓中國的
新能源產業,我們希望歐方不要出臺針對中國
新能源產品的歧視性政策。
有記者提問,據報道,彼得斯堡氣候對話
會議日前在德國柏林舉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開幕式上表示,強烈敦促那些有能力的國家,特別是二十國集團中那些排放最多的國家,加入我們的努力。報道稱,各國將圍繞新的全球氣候融資目標進行磋商,德國外長呼吁中國等國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變投入更多資金。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汪文斌表示,中方注意到相關報道,也注意到貝爾伯克外長還表示,德國和歐洲需要在氣候問題上與中國合作,并認為生產清潔技術的競賽對
綠色轉型是積極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氣候治理應該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等國際社會早已達成共識的原則。
汪文斌說,發達國家具有率先開展氣候行動的歷史責任和現實能力,應當切實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下的相關義務。
他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派,不僅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承諾將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
碳排放強度降幅,還積極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貢獻。據報道,2022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
碳減排量的41%。
“但令人遺憾的是,近期歐盟接連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風電設備等采取發起反補貼調查等貿易救濟措施,發出保護主義的負面信號。”汪文斌強調,歐方不能一邊要求中方為應對氣變做貢獻,一邊打壓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不僅會傷害歐盟自身,也將破壞全球應對氣變的努力。
他說,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還是開展新能源產業合作,中歐都擁有巨大的合作空間。雙方應當也完全可以做伙伴,給中歐和世界帶來雙贏、多贏。我們希望歐方不要出臺針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歧視性政策,避免導致雙輸、多輸的局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