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原食品實驗室科學家大會上,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70余名
專家學者圍繞食品安全、環境健康等展開交流。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鐘發平在主旨報告中提出,唯有站在產業發展的全局思考,以科技創新、模式創新、體制創新為驅動,構建從“自然礦山—電池材料—動力及儲能電池—電池回收”全鏈閉環的
綠色低碳循環生態體系,發展
綠色生產力,方能破解儲能產業高速發展與環境保護、職業健康之間的矛盾,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鐘發平分析,在能源安全戰略和“雙碳”目標的共同驅動下,我國的儲能產業迎來了打造國際優勢產業集群和產業綠色生態樣板工程的歷史性機遇,有望形成超萬億級市場的獨立賽道,但也帶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和
碳排放壓力。他認為,在ESG(環境、社會、治理)規則下,儲能產業面臨著七大核心課題,包括能源消耗與
碳排放、供應商管理與材料采購、循環材料使用與廢棄物回收、技術創新與發展、污染物與廢棄物排放、勞動安全與健康、產品安全等。特別是在儲能電池(以鋰電池為主)原材料的采選冶、電芯制造和退役電池回收等環節,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問題,其中又以資源獲取和退役電池回收環節最為突出。
如何做好這些課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表示,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要從全鏈條著眼,統籌考慮產業鏈、創新鏈的上下游、前后端,聚焦薄弱環節快速攻關,進一步促進技術銜接、產業協同,消除短板效應。
鐘發平也認為,單一個體、單一環節、單一政策的方式難以打通儲能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多重課題。為此,他積極推動成立區域性的產業聯盟、產業集群、創新聯合體和綠色生態產業基金,打造環保、健康、綠色的儲能產業生態體系。依托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輕工業電池及儲能材料質量監督與檢測中心這兩個國家級科研
平臺,鐘發平組建了由中南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金川集團、武漢大學、中創新航等15家單位組成的儲能產業創新聯合體,進行儲能產業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與檢測評價、共性技術研究和共享,開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綠色技術開發,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
據悉,鐘發平帶領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中心的研發團隊,融合物理學、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開展多學科交叉創新,創造性開發了基于綠色冶煉和多金屬聯產的高效綠色提取高技術,有望實現三廢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將鋰收率由65%提升至85%。在退役電池回收領域,其團隊還研發了“一步法”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工藝,基于電池的物質組成特點分析,實現工藝流程極簡化、回收反應條件溫和化、高價值物質高收率化,鋰回收率可達95%以上,酸堿用量減少60%以上,廢水排放減少50%以上,從廢舊電池到成品電池材料的全流程成本降低30%以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