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象山縣發布跨省共建的藍碳生態碳賬戶,并完成全省首例“藍碳+產權+司法”交易。此前因非法捕撈導致海洋生態破壞和資源損失,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自愿認購象山縣黃避岙鄉422.5噸“藍碳”,存入象山縣藍碳生態碳賬戶。
什么是“藍碳”?它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作為浙江省低碳
試點縣創建單位,象山編制印發《象山縣藍碳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推動建立“資源挖掘—資產儲備—產品研發—融資創新—價值實現”高效轉化機制。
象山“藍碳”資源豐富。據初步估算,象山的鹽沼生態系統
碳匯量達10.28萬噸/年,以壇紫菜、海帶為主的大型藻類養殖
碳匯量約2.17萬噸/年,以牡蠣為主的貝類養殖碳匯量約3.22萬噸/年。
如今,“藍碳”價值正在成為共識。藍碳生態碳賬戶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國資產權交易機構服務,高效整合兩地藍
碳市場供需資源,讓軟資源成為硬資產。
象山縣藍碳生態碳賬戶由象山縣聯合寧波產權交易中心、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碳和
排污權交易中心)共建,實現“藍碳”交易互認互通。近年來,廈門在國內率先運用紅樹林海洋碳匯實施
碳中和,還打造了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
平臺等,在碳匯領域擁有不少先進經驗做法。寧波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張靜表示,共建藍碳生態碳賬戶,可以加快實現藍碳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為全國建設藍碳統一大市場工作探路。
除司法生態補償類交易外,象山縣藍碳生態碳賬戶正在拓展更多應用場景。象山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外向型企業、上市公司、工廠園區、金融機構、大型活動等,打造多元化雙碳應用場景,開發藍碳海洋產品
碳足跡、藍碳數據產品等,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