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在正在召開的四川省“兩會”上,四川省政協委員、致公黨黨員、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智慧城市與交通學院副院長(兼)孫湛博帶來《關于開展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碳核算碳積分碳普惠工作的建議》提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布:我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我們國家交通領域
碳排放占排放總量的11%,我省因能源結構特殊,交通運輸領域
碳排放占比為16%-18%, 推動我省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強。
他表示,目前,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的難點在于:
測不準:交通作為移動排放源,排放強度受交通狀態的影響大。微觀層面,同一段路程,即便采用同樣的交通方式,若交通狀態不同,載具工況不同,排放強度也不同;宏觀層面,現有碳排放和污染物監測手段單一,通常遠離主要交通排放源,對交通排放熱點區域的監測薄弱。
碳核算
方法學簡單粗糙:目前交通運輸碳核算大多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用某交通方式的總里程數,乘以平均排放因子,該方法常用于宏觀碳排放統計,但與交通出行中真實產生的排放通常有較大偏差。
碳普惠機制缺少科學系統頂層設計,企業和公眾參與度低:運輸企業采用
新能源車船和配套低碳設施多為約束性措施,企業低碳轉型成本過高,貨運結構調整激勵不夠;公眾層面,老百姓
綠色出行的比例不高,
綠色出行的宣傳力度和激勵都有所欠缺,客運結構調整遭遇瓶頸。
基于以上,他建議:
一是科技引領,加快健全完善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監測溯源體系和碳核算方法。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開展基于“大數據+機理模型”和數據眾包的多尺度交通運輸碳排放監測溯源體系,提高監測溯源結果對區域碳排放水平的精細化表征能力。建立基于多源交通大數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碳排放核算方法。
二是完善交通運輸領域碳積分辦法。針對交通運輸企業和公眾建立碳賬戶,設計涵蓋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多場景、差異化碳積分辦法,研究制定分領域碳排放限定指標、配額機制等。
三是推動開展交通運輸領域碳普惠工作。通過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補貼和激勵交通運輸企業減少碳排放,設計獎勵機制讓公眾參與者受益,鼓勵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試點“碳惠交通”和綠色物流廊道建設,并逐步推動交通運輸領域以及與其他領域的
碳交易,健全
碳市場。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