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東省的氣候變化特征
近百年來,全球正經歷著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山東省1961至2020年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3℃/10年,高于全國0.26℃/10年和全球0.15℃/10年的平均氣溫上升速率。尤其自1990年以來增溫顯著,2011-2020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隨著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頻發的趨勢。近20年,山東省高溫日數增加48%,暴雨日數增加9%。2007年濟南“7.18”暴雨、2014—2017年半島地區持續干旱、2018年“溫比亞”臺風等均造成嚴重影響。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山東省平均氣溫仍將以0.3℃/10年的速率上升,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和強度將進一步增加,臺風北上影響山東省的概率明顯加大。據統計,2009-2022年,山東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為146.7億元。同時,氣候變化已對我省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等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并不斷向農業、健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環境等經濟社會系統蔓延滲透。
二、應對氣候變化舉措
適應和減緩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減緩強調溫室氣體減排與增匯,適應強調防范和降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與風險,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當前扎實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同時,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17部門聯合印發《行動方案》,是貫徹落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強化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舉措。對于強化山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高氣候風險防范和抵御能力,助力美麗山東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結合山東省實際,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十大重點行動,涉及氣象、自然生態、水資源、農業、城市與人居環境、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敏感二三產業、健康與公共衛生、國土空間、重點區域等十個方面。
(一)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行動。完善多圈層多領域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提升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水平。提升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能力。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二)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增強森林、濕地、海洋生態系統氣候適應能力。強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重點生態區域保護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水資源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加強水生態保護。強化水資源監控能力。
(四)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優化農業生產格局。強化農業應變減災能力。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加強糧食安全保障。
(五)城市與人居環境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和城市基礎設施適應能力。加強城市洪澇防御能力建設與供水保障。
(六)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風險管理。完善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突破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關鍵適應技術。
(七)敏感二三產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高能源行業氣候韌性。發展氣候適應型旅游業。加強交通運輸防災減災和應急保障。
(八)健康與公共衛生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開展健康風險評估預警。提高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全面推進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
(九)國土空間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強化國土空間布局引領。強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國土空間協同適應。
(十)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協同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氣候適應能力。統籌推進黃河流域山東段高質量發展與氣候適應能力。持續提升沿海地區氣候安全保障能力。
三、不同階段的工作目標
依據上述重點行動,《方案》分別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行動目標。
到2025年的目標是,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基本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風險預測預警等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通過有效開展自然資源、水資源、農業、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及城市、沿海、沿黃等重點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帶動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實現天地空全覆蓋,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增強。通過開展氣候變化風險預警,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評估水平進一步提升,氣候相關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進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試點取得顯著進展。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先進適應技術得到應用推廣。全社會開始自覺參與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將在2025年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中,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氣候變化觀測預測、影響評估、風險管理體系基本形成,氣候相關重大風險防范和災害防治能力顯著提升。各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全面開展,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明顯增強,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內領先水平。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風暴潮等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