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內,“城市”往往聚集了一半以上的人口、90%以上的GDP和80%-90%的
碳排放。面對“碳達峰”與“
碳中和”的目標,城市的
碳排放轉型發展之路意義非凡。在近期舉辦的深圳國際低碳城系列
論壇之“加速邁向
碳中和城市
論壇”中,在場
專家學者就城市如何進行減碳發展轉型,助力“碳中和”加速實現各抒己見,熱情交流。
“碳達峰、碳中和表面是環境問題,核心是能源問題,包括經濟和民生,這將引領能源的轉型革命,帶來一輪新的產業革命。”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認為,城市的低碳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最根本的還是要以人為核心,用更少、更清潔的能源來支撐發展,轉型高質量發展,解決民生問題??萍疾吭辈块L、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也認為,對于“低碳城市”的發展規劃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做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以“低碳”改革促進城市經濟的全面改革。
那么,城市應如何做,來促進“碳中和”的加速實現呢?在場嘉賓以主旨演講的形式為大家帶來了國內外多個
案例。
首先,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卓越學者Bernhard Mueller指出,一座碳中和的城市應該具備“清潔、緊湊、互聯”三大特征。這三大特征指向了四個行動領域,分別是城市形態規劃、交通建設、建筑用材節能與垃圾管理。隨之Bernhard以德國的弗萊堡、DGNB社區工廠為例,具體闡述了城市可以在那些地方發力,讓生產效率和環境保護更加和諧、高效。Bernhard認為,這是一個“生態和經濟效益互相成就的道路”。
隨后,世界資源研究所電動汽車項目高級經理Stephanie Ly和丹麥低碳城市聯盟(CONCITO)高級顧問Henrik Gudmundsson分別為現場嘉賓介紹了美國加州重型集梳港貨車電動化和歐洲城市貨運減排零排放區的具體實踐經驗,為現場提供了真實、具體、微觀、可借鑒的解決路徑。世界資源研究所羅斯可持續城市中心建筑環境全球負責人Roxana Slavcheva則從建筑的角度提醒大家注意到建筑行業的減排機會,城市作為高樓大廈的“集合體”,從設計、結構、用材多個方面進行建筑的減碳和脫碳,大有可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