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作為燃油大戶的內燃機會消失嗎?是否有實現
碳中和的燃料?內燃機實現
碳中和,還有哪些技術瓶頸需要突破?
近日,由中國內燃機學會主辦的主題為“中國發動機碳中和之路”的院士
專家訪談活動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行。院士
專家們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針對行業各動力應用領域,探討了內燃機實現碳中和的技術路徑。
內燃機動力將長期存在
“內燃機是一種動力機械,它是通過將燃料在機器內部燃燒放出的熱能直接轉換為動力的熱力發動機。”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樹生介紹,這次探討圍繞內燃機展開。
“這些年來,國內內燃機專業招生情況不太樂觀,可能是受到了一些禁止銷售燃油車報道的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談及電動車是否為零
碳排放汽車時表示,現在電動車還不是完全的零
碳排放汽車,因為其用電仍然有60%以上是火電,只是沒有計算到電動車的排放中。
“未來電力行業仍需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這對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能切實推動電動汽車實現低碳化。但是,沒有哪一種動力系統能夠包打天下。”金東寒強調,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和技術路線是動力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最佳途徑。
在金東寒看來,內燃機、電池電機、燃料電池以及混合動力等不同的動力系統,將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內燃機仍然是重要的動力形式之一,內燃機的節能提效依然是可操作性強且有效的降碳途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毛明對動力系統的要求是,一個可以匹配裝備的驅動系統,體積要小、重量要輕、效率要高、成本要低。
毛明表示,盡管驅動系統電動化是趨勢,但內燃機知識也在加速更新迭代,做內燃機研究的人不能只停留在燃料和結構研究上,還要增加一些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知識。這有利于提高內燃機產品性能、實現減排、傳承相關知識。
“未來內燃機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5%,該領域要想實現降碳主要還是靠內燃機,因為內燃機在船舶和卡車等重載運輸中仍是主導動力,相當比例的
新能源汽車仍需要內燃機。”青海民族大學副校長堯命發表示。
談及內燃機如何實現碳中和,堯命發告訴記者,未來內燃機的產品結構和技術會發生變化,燃料的改變將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