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資產不只是碳配額
“碳資產在碳管理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認為,碳成為資產,將影響企業開展節能降碳的積極性,影響今后金融行業將碳作為資產評估實現融資等,而資產能否變現取決于市場需求,“碳相關的交易會演化成更多場景,不僅僅是碳配額,可能還包括綠電綠證、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等。”
“所有的碳管理最后落地要通過交易來實現。”華東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碳電業務負責人、天然氣部總經理楊欣認為,碳交易與碳管理關聯密切。
“提前分析、快速謀劃和響應,應該可以讓交易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楊欣以公司2021年參與全國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周期的經歷舉例。集團的控排
履約企業是自備電廠,由于發電效率問題,配額有缺口,需要到市場上購買。“一開始我們認為并不好買,因為大家都知道碳配額是個好東西,有儲備的價值,相當于一種碳資產,對
價格有很大期待。為了履約,分析市場環境、走訪控排企業后,覺得可能會有一個階段是買方市場。”楊欣分析,第一個履約周期,有缺口的企業會存在思維和行動上的惰性,沒有積極準備資金、定位貨源,有盈余的企業出售配額會比較謹慎,但那一年的煤價很高,發電企業儲煤有現金壓力,部分企業有動力出售配額,當2021年8、9月份市場窗口出現時,公司以較低成本完成了履約清繳。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在火力發電企業開展,按計劃將逐步覆蓋其他重點排放行業。今年7月,全國碳市場第二個清繳履約周期開啟。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披露,截至2023年10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24億噸,累計成交額166.63億元,碳配額二級市場現貨交易規模居同時期國際市場首位。
除了全國碳市場,我國的碳交易體系還有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2017年國家發改委暫緩受理相關備案申請,目前CCER為存量市場。今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隨著這一基礎性制度的發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的腳步越來越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