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騰訊“碳尋計劃”首輪頒獎儀式在深圳舉行,這是中國
CCUS(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領域首個由科技企業發起的億級資助計劃,30個優勝項目獲獎,每個項目團隊獲得50萬元獎金。騰訊“碳尋計劃”組委會將從這30個項目里優中選優,繼續投入數個千萬級別的項目資助。
自今年3月“碳尋計劃”啟動以來,獲得了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這30個團隊從300多項申報中脫穎而出,代表了全國乃至全球CCUS領域最前沿和創新的技術,其中包括在國內相對空白的DAC領域(從空氣里直接捕捉二氧化碳)、全球領先的用微生物基因編輯技術吸收利用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用建筑廢棄物吸收二氧化碳再生產建筑材料、以及通過養殖貝類捕捉二氧化碳等多個前沿技術。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當下,CCUS被認為是實現
碳中和必不可少的托底性技術,但也由于技術前沿、風險高,該領域缺少足夠的資金和資源支持。騰訊的“碳尋計劃”正是想彌補這一空白,鼓勵更多技術團隊加入,更多機構提供支持,最終幫助CCUS技術跨過“死亡谷”,實現創新加速。
此次入選的30個團隊有90后牽頭的年輕團隊,也有在這一領域研究了二十多年的資深團隊,囊括了中國最頂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包括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也不乏“國家隊”選手,包括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懷柔實驗室等單位的優質項目加持。正如評委會
專家所說,“‘碳尋計劃’自發布后,社會影響力極大,這30個團隊代表和決定了未來CCUS領域的發展。”
技術前沿創新,評委內引起激烈討論
“ CCUS是一個正處在十字路口的全新產業,之前沒有,現在的發展就是因為人類正面臨著許多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致辭時表示。正因為這一領域太過于前沿和創新,這次涌現出的創新技術也在評委內引發了熱烈討論。傳統CCUS技術在煙氣排放端捕捉碳,是在碳增加的情況下進行捕捉,屬于“低碳”或者“零碳”,而DAC從空氣中直接捕捉,被稱為“負碳”,但因為空氣中碳的含量相對低,該技術在評審時引起了激烈討論。
據騰訊集團戰略發展部高級總監,“碳尋計劃”負責人黃新我博士介紹,此次入選的30個項目里涵蓋了15-20種不同的CCUS創新技術路線,評委分為10個小組和4個大組,獨立評審,就是為了確保前沿和創新技術被充分重視和討論。“我們不需要確定性,我們需要接受風險大的、有潛力的技術,才有可能探索出創新的機會。”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介紹說。“碳尋計劃”設立三大創新通道,其中“
試點支持”賽道就是關注還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發的創新技術,騰訊將投入數個千萬級資金,幫助這些實驗室內的技術加速走出實驗室,落地工業場景。
盡管領域新,團隊已開始落地探索
雖然CCUS領域還在探索階段,但這30個團隊已有不少開始產業落地的初步嘗試。例如清捕零碳公司把廢棄建筑材料進行CO2礦化再生,最終制成新的地磚,實現“建筑—廢棄物—建筑”的循環經濟模式,并將在杭州恒隆廣場建成首個使用固碳混凝土實心磚的商業項目。其他已有產業落地探索的還包括已與國電電力和中石化開展合作的原初科技公司,希望大規模低成本永久礦化封存二氧化碳等。
選出這些有落地潛力的項目,正是“碳尋計劃”的初心。正如網大為先生所說,全球變暖不斷加劇,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非常少,“就等于說我們現在要從零開始,在極短時間內做到相當大的減排規模,才能對大氣狀況和地球環境的改善起到一點積極作用。” 正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碳尋計劃”評選之初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要在2030年實現規模化。除了“試點支持”賽道外,“初創孵化”賽道關注CCUS領域的初創企業,碳尋計劃將協助他們對接共創學習
平臺——騰訊青騰,幫助初創企業盡快實現規?;蜕虡I化。
基于此,“碳尋計劃”的評審委員會首次開創了院士專家、產業伙伴以及投資伙伴共同評審,分別代表了CCUS領域的技術方、應用方和商業落地方,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金紅光、歐洲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嚴晉躍、海螺集團、河鋼集團、經緯創投、紅杉中國等,確保從實驗室走出的前沿技術能在市場上得到驗證。
這些前沿技術對于產業合作伙伴也至關重要。頒獎現場,海螺集團副總經理陳永波表示:“我來自水泥行業,水泥是我們國家減排難度最大的行業之一。沒有CCUS托底,水泥行業難以實現碳中和。”中國最大鋼鐵企業之一河鋼集團首席研究員田京雷也表示:“鋼鐵行業消耗了全球8%的能源,產生二氧化碳,是未來實現碳中和非常重要的領域。非常感謝騰訊支持我們進行產業化探索。”
團隊潛心篤行,堅信CCUS在中國的前景
此次團隊里的科學家,無論是90后還是有超過二十年研究經驗的知名學者,都對CCUS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并愿意為之冒險,大膽嘗試。例如南京食氣生化的兩位聯合創始人決定放棄穩定的重點高校教職,創業研發CCUS技術;霖和氣候科技首席科學家和創始人陳曦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團隊是世界上首個提出直接空氣捕集DAC的團隊。“CCUS在國外有很多發展機會,但我決定在國內做研發是相信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做出低碳領域有代表性的工作。”陳曦說。
正如許浩指出這次入選團隊極具“中國特色”,很多初創企業聚焦二氧化碳利用賽道,這也正是中國當下最需要的技術,中國有大體量的工業基礎,目前的技術積累一定會實現這一領域的加速發展。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
碳市場總體設計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教授的團隊正在與騰訊合作,為中國CCUS領域發展提供基礎基石,通過技術的測量、報告與核證(MRV),推動CCUS領域的市場化和標準化。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