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凈零排放目標背景下,推進能源轉型、實現
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近日,博鰲亞洲
論壇研究院發布《基于激勵機制和
碳市場的凈零路徑》報告,為推動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帶來博鰲方案。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近年來,博鰲亞洲論壇一直把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作為焦點議題,通過年會、專題
會議、圓桌
會議進行廣泛研討,《基于激勵機制和碳市場的凈零路徑》報告正是基于中國和全球的實踐,研究了激勵機制,特別是碳市場對實現凈零目標的作用。
李保東表示,世界各國政府為實現減排目標推出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包括博鰲亞洲論壇會員和合作伙伴在內的眾多企業也作出了減排承諾。同時,消費者也在積極行動。然而,解決氣候問題是一項復雜、系統性的工程,僅依靠承諾和政府規則遠遠不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作為支撐。因此,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和市場工具尤為關鍵,這不僅能在實現凈零排放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還能為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有效的激勵與約束。
報告指出,基于現有氣候承諾,全球已嚴重偏離目標。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范圍內,并為1.5℃目標而努力,爭取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發達國家減排進程整體緩慢,特別是受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和能源危機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優先級顯著下降。而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受制于資金和技術水平,并且沒有得到相應的支持和援助。
在邁向凈零的過程中需要正視困難與挑戰。一方面,要防止因企業提升承諾而過于樂觀。近幾年,眾多大企業作出了凈零承諾,但落實承諾的力度并不強。2022年底以來,資管巨頭先鋒集團與瑞士蘇黎世保險、德國慕尼黑再保險等機構先后退出“凈零排放資產管理人倡議”和凈零保險聯盟。而且,企業可能轉行甚至關閉,更加難以確保兌現承諾。此外,金融機構涉及的投資都是資產負債表的加總,靠自身減排的業務量可能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要直面保障能源安全與穩定的困難。為保障能源安全與穩定,歐洲已經或正在考慮采取限價措施。國際能源署稱,受俄烏沖突和氣候變化影響,2022年全球煤炭發電量已創下新紀錄。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保障能源安全與穩定的復雜程度,可能遠大于人們的假設。
此外,報告指出,實現碳中和迫切需要大力支持綠色低碳科技的研發及投融資。其中,建立碳市場、形成碳
價格可創造激勵機制,解決融資缺口問題,促進技術的發展,是解決氣候問題和推動
碳減排的重要途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