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濃度31微克/立方米、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6.2%……今年上半年,江西省交出了一份天藍水凈山青的生態答卷。近年來,江西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完善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搭建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厚植高質量發展的
綠色底色。
“利率低,放款快,真是解決了我的大難題。”資溪縣御金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對“生態信貸通”贊不絕口。日前該公司通過生態權益證質押,從當地金融機構獲得200萬元“生態信貸通”貸款,解決了資金短缺的難題。作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資溪縣,以制度創新打通“兩山”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化綠色資源為資產,化資產為資本,以資本推動生態產業,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之變,離不開制度護航。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我省努力種好改革“試驗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創新、制度供給和模式探索。高效能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基本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成階段性任務。出臺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河湖林長制、生活垃圾管理、候鳥保護等一批地方性法規,編制實施生態保護、循環經濟、
節能減排、綠色金融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上饒林長制、萍鄉產業轉型升級、景德鎮“城市雙修”、宜春河湖長制、全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色金融改革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堅持全領域轉型升級,高水平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我省將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與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體謀劃、一體部署和一體推進,不斷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雙碳”工作實現良好開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2907.1萬千瓦,占全省全口徑總發電裝機容量的50.1%,占比達到歷史新高。市場化降碳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助力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在全國推介,設立“
碳中和”基金,發行全國首單“碳中和”主題綠色信托計劃,“碳中和”項目庫入庫項目265個,
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貸款169.5億元,帶動
碳減排量393.5萬噸。推進江西省
碳交易平臺建設,積極探索建立“
碳匯+”多元化交易模式,累計成交林業
碳匯197.1萬宗。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