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共抓生態保護,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落實長江保護法,聯合編制六江(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涪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修訂兩省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建立長江上游珍稀動植物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建成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個。廣陽島入選中國十大特色生態修復典型
案例并被命名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縉云山恢復“綠肺”功能,銅鑼山礦山公園成為市民熱門“打卡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城市綠心”。二是共治跨界污染,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立法加強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出臺《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成立川渝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江津)巡回法庭。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辦公室,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銅缽河、瓊江、大清流河等流域跨界水污染聯合防治。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幫扶,聯合開展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會商,協同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共同建立水泥行業常態化錯峰生產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無廢城市”共建,首創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并拓展延伸到貴州、云南。三是共促綠色發展,努力探索綠色低碳轉型之路。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共同舉辦川渝節能環保產品技術推廣系列活動,協同打造“雙碳”示范區。協同推進川渝千億方天然氣基地項目產能建設,推動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互聯互通的“成渝氫走廊”已正式貫通。統籌建立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共同制定四川省、重慶市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上線“建設項目環境準入自助查詢系統”,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會商。推動綠色低碳出行,開通川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19條,建成川渝間11條省際高速公路“電走廊”。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