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
綠色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是最困難的,是有切膚之痛的。這里曾有為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產業,也有作為地方名片的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們面臨著GDP增速下滑,面臨著地方老百姓的就業壓力,但這樣的陣痛必須要經歷,才能實現未來更長遠發展。”長三角生態
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營商和產業發展部部長朱正偉在第一期“碳講堂”上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在這幅水鄉畫卷上,生態綠色是底色,創新經濟是亮色,古鎮文化是彩色。要把綠色和發展兩件大事同時做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直在破題。
朱正偉指出,示范區成立以來,圍繞生態綠色和發展,主要在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兩方面進行探索。
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引領、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增強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綠色創新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綠色化方面,據朱正偉介紹,主要包括產業載體綠色化、產業裝備綠色化和產業能源綠色化三方面,“產業載體綠色化重點是推廣
綠色建筑,提升綠色載體建設規模和能級;產業裝備綠色化是指圍繞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智轉數改對大量工業和存量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產業能源綠色化重點做高能耗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替代。”
綠色產業化方面,朱正偉表示,主要做了生態旅游、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治理產業化三方面探索,“我們正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還在考慮能否連點成片,打造生態經濟高地,建設跨省域高新區,在生態治理產業化方面,我們的水治理應該說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有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如何讓好風景催生新經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新命題。
朱正偉認為,綠色資源價值的提升十分重要,“我們不能為了生態綠色而綠色,創新載體要有創新主體的植入,讓更好的載體落戶下來,形成生態和互動,是綠色資源價值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方向。”
此外,朱正偉透露,森林
碳匯和土壤
碳匯可以形成很好的碳匯資源,將其轉化為資產進行
碳交易,把生態價值直接變現賦能,這也是綠色生態發展的價值,“有沒有可能某一天我們能夠變成‘賣碳翁’,這也是我們正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