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
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
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7月26日在
北京舉行的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上發布。報告顯示,過去40年,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
碳匯效應、每年固定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
同時,過去40年,中國通過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實現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過去10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
最新發布的遙感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牽頭,聯合南京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等共同研究完成,針對全球碳計劃評估中碳收支不確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與工業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3個分量共部署11個相關專題,主要結果包括:
一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過去1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即便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降低。
二是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并未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其中,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碳匯效應、每年固定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
三是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基于衛星的同化反演結果表明,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
四是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也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約1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實施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中國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該報告還顯示,中國碳衛星不僅可以實現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觀測,還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國別的凈碳通量,即陸地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凈交換量。經過中國碳衛星同化優化計算的全球凈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縮小,將年凈碳通量估算偏差從43億噸二氧化碳降低到4.7億噸。
據報告編寫骨干、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研究員劉良云介紹,本次評估工作綜合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碳同化等先進技術和方法,監測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時空變化,通過量化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系統對大氣二氧化碳增量的貢獻,發布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人為源碳排放和生態系統碳收支科學數據。
他表示,《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研究編寫工作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長期資助,今后將逐年更新和發布。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未來將繼續加強全球碳盤點的監測核查支撐能力建設,并更好發揮國產衛星觀測數據的作用,尤其是發展中國自主的大氣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和碳盤點衛星遙感新方法,進一步降低全球和國別尺度碳收支估算的不確定性,為中國“雙碳”(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實現持續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