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是我國港口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之路、未來之路
交通運輸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港口當好這個開路先鋒的“排頭兵”,應發揮其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引領作用。
總體上看,我國港口綠色低碳發展面臨著區域和政策體系協同方面尚顯不足、對全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不夠、技術路徑和創新體系尚需完善、參與港口綠色低碳國際合作深度不夠等挑戰。為此,提出“四個協同”的建議。
一是推動區域港口群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環渤海灣、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世界級港口群,進一步優化港口設施功能布局和集疏運通道規劃,節約集約利用岸線資源,推進港口船舶污染聯防聯控,系統謀劃新能源清潔能源供給體系,加快區域內部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為全國港口綠色低碳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部省聯動,強化數字賦能,合力推進綠色低碳協同發展。
二是推動以港口為關鍵樞紐的全供應鏈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統籌布局內陸港和組合港,大力發展集裝箱鐵水聯運,繼續深入推進集裝箱水水中轉。推進大宗散貨“公轉鐵”“公轉水”,提高鐵路、水路等綠色運輸方式的比例。謀劃布局國際綠色低碳燃料加注中心,提升我國沿海港口LNG、甲醇、氫能等低碳零
碳排放燃料的加注服務保障能力,充分發揮港口作為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關鍵節點的作用,協同推進航運業及道路運輸業脫碳行動。鼓勵港口企業與航運公司協同推進運輸船舶低零排放燃料應用,攜手打造國內“綠色航運走廊”。
三是推動以清潔低碳能源體系為核心的港口減污降碳協同發展。以終端用能電力化、電力來源綠色化為重點,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多能互補的港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電網推廣應用,力求港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有條件的港口實現清潔能源自洽。協同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能源等部門形成聯動機制,為港口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政策保障。“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積極開展低碳、近零碳港口創建行動。綠色低碳化過程中,高度關注與港口安全生產之間的關系。
四是推動港口綠色低碳技術和標準國內外協同發展。強化國家層面技術標準建設,通過IMO(國際海事組織)、ISO(國際標準化組織)、APEC(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為全球港口綠色低碳發展的技術和標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依托亞太港口服務組織(APSN)的亞太綠色港口獎勵計劃(GPAS)機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港航科技聯盟等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加強綠色低碳港口建設中國經驗和方案的交流共享。
從國內發展形勢看,港口的綠色低碳發展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從國際航運發展趨勢看,港口綠色低碳發展是適應航運綠色低碳轉型的“國際之路”。從國際典型港口發展看,港口綠色低碳發展是適應港口內在發展的“未來之路”。我國港口發展應順應綠色低碳發展新趨勢,堅持科技賦能,走好人港相宜、港城一體、港航協同、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更好發揮港口在“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中的“先鋒官”作用,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航運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