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國際環保機構
綠色和平發布《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研究報告。研究通過搭建“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估體系,從低碳發展水平、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四個基礎維度,和區域協同一個附加亮點維度,全面系統評估了三大區域
綠色低碳發展成效。
評估結果顯示,三大區域中,長三角的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最高,在區域協同、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方面走在前列;其次是京津冀,其在“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方面表現最突出;粵港澳則在低碳發展水平方面最具優勢。
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評價結果。 來源: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
三大區域各有“長短板”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要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研究評估結果顯示,三大區域盡管同屬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區域,它們在低碳轉型行動力的現狀與潛力上,均存在相對于其他地區的“長短板”。
長三角區域在區域協同與低碳產業基礎維度最為領先,這得益于長三角在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等制度和政策協同的積極嘗試,以及三省一市特別是江蘇省良好的綠色低碳產業布局。據統計,江蘇省是目前三大區域中
新能源企業總部落戶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國
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數量最多的省份。
京津冀區域在“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維度表現最為突出,這特別表現在其最具雄心的能源低碳轉型目標和政策上。研究發現,京津冀設定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目標為三個區域中最高。京津冀還擁有三大區域中最為嚴格的煤炭和煤電控制目標,和“十四五”以來重大項目清單能源項目中最大的低碳投資力度 。
粵港澳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在三大區域中領先,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能源與產業低碳化水平,和其走在全國前列的區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方面。粵港澳的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
碳排放、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碳強度),和人均碳排放均為三個地區中最低。香港和澳門能耗總量小、對區域整體影響較小。除去這一因素外,廣東省在能源和產業結構轉型方面也有亮眼表現,該省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2020年達到30% )以及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明顯優于其他兩個區域。
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
研究發現,盡管存在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區域與地方競爭力,三大區域大部分都選擇了綠色低碳產業這一熱門“賽道”,加碼對于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持。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研究發現,目前,三大區域各省市均已擁有較為良好的布局基礎: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方面,除江蘇擁有42個制造基地領跑全國外,浙江、廣東、安徽三省均擁有超過20個制造基地,
北京、天津、河北也各有超過10個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方面,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以全國約45%的GDP占比,貢獻了全國55.2%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截至2022年底,三大區域中的廣東、浙江和上海包攬了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前三。
結合上述評估結論,研究建議:一方面,三大重點區域應深化低碳轉型先進經驗的互相借鑒與參考,在地方“雙碳”行動中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結合。長三角應借鑒粵港澳南方電網的經驗,深化區域綠色低碳“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支撐地區能源電力安全供應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京津冀應借鑒長三角和廣東省的優良經驗,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粵港澳特別是廣東省應進一步強化區域“雙碳”戰略和工作協同,創新綠色低碳發展重大制度。
另一方面,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地應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著力破除當地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瓶頸,在產業發展中鍛造本地區在國內、國際的新競爭優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