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碳賬戶量化并激勵公眾低碳行為
在減碳概念普及的當下,國家碳減排系統可以簡單的理解分為三類:
一是電力、煤炭、有色、鋼鐵等大型碳排放企業,國家通過管控、納入強制
碳市場管理碳排放。
二是絕對排放值不那么高的企業,比如快消、連鎖及一些互聯網企業等,通過行業性政策、金融政策,以及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調節。
三是個人維度,是快電等企業或者各地政府通過建立個人碳賬戶,來影響平臺上的群體,在綠色消費的倡導下做出低碳選擇,促進供應鏈上一環節的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低碳產品和服務。
如今,使用電動車、點外賣備注“不需要餐具”等行為,都可被視作是參與綠色低碳 生活,也是碳普惠發展下低碳行為的典型場景。碳普惠,是我國在實現雙碳目標上,探索出的特色路徑,即通過為企業及個人的節能低碳行為賦予價值,以此建立的碳減排激勵機制。
早在2015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普惠
試點,目前已有
北京、上海、浙江、海南等約十余個省市發布并實施了各自的碳普惠政策,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廣東省通過碳普惠電子平臺鼓勵市民踐行低碳,并給予相應獎勵,2022年發 行“
碳幣”達430萬枚,碳普惠核證減排量超過150萬噸。 北京“綠色生活季”小程序鏈接了主流的電商平臺,消費者在平臺購買一級能效家電,即可獲得碳積分,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 山東也于3月初宣布,將加快推進省級碳普惠平臺建設,建立個人碳賬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曾表示,當下設立“個人碳賬戶”意義重大。 其不僅可以有效影響個人行為,也可以倒逼企業減少生產高碳商品。 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碳減排數據,并與碳交易市場平臺互聯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綠色生活方式,以碳為核心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規則。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