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剛剛發表重量級報告指出,現在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了1.1攝氏度,極端天氣事件愈演愈烈,各種危害迅速升級。但如果現在緊急采取行動,仍然可以確保人人都擁有一個可宜居、可持續的未來。
氣候危機
日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氣專委)第58次全會在瑞士的因特拉肯落下帷幕,氣專委隨即于當地時間3月20日發布了其第六個評估周期的綜合報告。報告重點關注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及其在未來的持續影響,而最脆弱人群與生態系統首當其沖。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化石燃料的燃燒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續的能源和土地使用導致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現在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了1.1攝氏度。這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和強烈,使全球各個地區的自然和人口日益陷入危險之中。
據統計
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1.1攝氏度
過去的50年氣候變暖的速度近2000年來前所未有
約35億人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環境中
若不加強政策,預計到2100年全球升溫2.2-3.5°C
隨著氣候變暖加劇,各種危害迅速升級,糧食和水不安全也將加劇,而當這些風險與其他不利事件(如大流行病或沖突)結合在一起時,就會變得更加難以管理。
正如報告作者之一阿迪蒂·穆克吉(Aditi Mukherji)所強調的:“氣候正義至關重要,因為對氣候變化作用最小的人們反而正受到最嚴重的影響”。世界上幾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極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在過去的十年中,高度脆弱地區因洪水、干旱和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是其他地區的15倍。
前路清晰
報告指出,倘若要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1.5攝氏度以內,需要所有部門深入、快速和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要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減少近一半,那么溫室氣體的排放現在就需要減少。
對此,氣專委提出解決之道在于具有氣候韌性的發展。這涉及將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與減少或避免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相結合,從而擴大效益。這包括使用
清潔能源和低碳電氣化、促進零碳和低碳運輸、改善空氣質量等。單是改善空氣質量給人們健康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與減少或避免排放的成本大致相當,經濟效益甚至可能更大。
當然,這些選擇需要植根于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知識,并推進適合當地的、社會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低收入或邊緣化群體、包括生活在非正式安置點的群體,優先采取降低氣候風險的措施可能效果最顯著。
政府關鍵支持
報告強調,增加對氣候投資的資金是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的重要條件。通過利用公共資金及向投資者釋放明確信號,政府能夠為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阻礙。
同時,有一些政策措施已經經過了測試和驗證,如果能擴大規模并加以廣泛地應用,就能實現深度減排和氣候韌性。政治承諾、協調一致的政策、國際合作、生態系統管理和包容性治理對于有效和公平的氣候行動都很重要。
報告同時指出,食品、電力、運輸、工業、建筑和土地管理部門需要做出改變,這不僅對減排至關重要,還將有助于人們向低碳的生活方式轉變,改善健康并促進福祉。
氣專委主席李會晟(Hoesung Lee)也表示,具有轉型意義的變革需要各方的相互信任,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將降低風險置于首位,并公平地分攤利益和負擔。“這份綜合報告強調,迫切需要采取更具雄心的行動。如果我們從現在就行動起來,那么實現一個宜居的未來仍有可能。”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