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由中外
專家聯合撰寫的《擁抱
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
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報告》正式對外發布。報告指出,
碳中和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特別是在就業、效率提升和經濟轉型等重要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并認為中國在
綠色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專家還表示,碳中和共識為全球多邊合作提供更多機遇。
《擁抱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報告》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蘭瑟姆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特恩帶領團隊撰寫。報告指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有望從過去40年傳統發展范式的學習者和追趕者,成為新發展范式的并跑者和領跑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蘭瑟姆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特恩說: “中國設立碳中和等目標是力爭實現它們,所以會更認真地對待目標的設定。我們希望這份報告對中國第十五個五年計劃等戰略制定和目標舉措方面能夠有所幫助。同時,中國一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份報告有利于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外國投資者看到
北京方面的決心,從而提升對中國的投資信心。”
《報告》對中國關鍵經濟部門和系統提出了政策建議,包括加強煤炭清潔利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抓緊制定全國禁售燃油車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轉變商業模式,從制造品出口大國轉向綠色海外投資大國以及消費模式的綠色轉變等。
《報告》還指出,碳中和不僅適用于發達國家,也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碳中和正成為全球的共識與行動。在此背景下,多邊合作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中國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氣候談判和國際規則制定進程,包括發展和協調國際碳定價機制等。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說,“在國際層面上,需要國際合作,中國要積極參與推動協調國際碳定價機制。對于整個世界來說,國際碳定價機制還沒有實現國際合作。所以我認為在這些問題上的全球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共同努力,進一步推動
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形成,并為所有國家提供更廣泛的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八大供應鏈,包括食品、建筑、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汽車、專業服務、貨運,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制造的排放量,占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梢哉f,在雙碳背景下,全球企業提高對供應鏈環節碳排放情況的認知,加強供應鏈碳排放管理,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回答有關問題時也指出,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體系對未來的綠色能源技術進步有積極作用,各國應摒棄保護主義致力構建更加完整、緊密的綠色供應鏈體系。“我們需要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體系,比如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稀土加工等可再生能源材料,應該有幾個主要的關鍵品生產商。因為這不僅可以提升未來
清潔能源技術,也有助于綠色供應鏈體系的安全,同時,必須小心保護主義。我認為,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需要各國合作,通過世貿組織等多邊機制才能取得良好收益。為此我希望,像中國、美國、歐盟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可以參與到如何建立新的供應鏈結構的討論中來,發揮各自優勢,保持競爭和收益的平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