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
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的起步之年,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定位,加快建設
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加快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兩會期間,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如何主動把握發展先機、拓展發展空間,認真做好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綠色宜居四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擦亮“金字招牌” 為“美麗中國”添彩
主持人:過去一年中,鹽城主動在國家和省戰略大局中把握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不斷彰顯,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將如何繼續發揮作用,為鹽城在新賽道的發展添磚加瓦?
吳其江:作為中國唯一擁有2塊國際重要濕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級市,鹽城濕地保護的數量和等級在全國乃至在全球均屬前列。在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地之后,鹽城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濕地保護融入城市發展提供城市樣本和范例;深化國際濕地生態合作,鹽城市成為首屆全球濱海
論壇會議舉辦地,倡導成立全球濱海濕地城市聯盟;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持續保持全省第一;新造成片林1.3萬畝……一直以來,鹽城加快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新路徑,鞏固好生態環境這個最大發展優勢,“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獨特魅力競相綻放。
在政協鹽城市九屆二次會議開幕式上,市委書記徐纓的講話中提出,要敢為善為,在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上奮楫爭先,這為全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后申遺時代,保護管理中心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助力鹽城加快探索一條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發展之路。保護管理中心將按照市委、市政府最新部署,繼續切實扛起保護好、利用好自然的時代擔當,順應“碳達峰”“
碳中和”的時代要求,在國家濕地保護法規出臺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獲批的疊加機遇時期,進一步探尋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
我們將結合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著力挖掘生態稟賦、綠色資源,借鑒瓦登海等世界自然遺產地成功經驗,深入研究遺產地綠色生態經濟增長極,加快打造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保護管理中心將堅定走好綠色增長、轉型發展之路,在為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創造具有典型示范價值的“鹽城樣本”中作出應有貢獻。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打造綠色農業發展主力軍
主持人:鹽城是農業大市,農業是鹽城的大事。市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長三角綠色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下一步,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如何助力鹽城更好地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
孫新建:近年來,全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綠色發展新賽道,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工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目前,全市規模農業龍頭企業178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200余家,家庭農場超30000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農業具有“綠色”屬性和多重功能,守好綠色生態農業底色,加快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是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應有之義。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經濟林果、規模生豬、現代禽業、特色水產等日趨完備的農業全產業鏈;西瓜、何首烏、甜葉菊、菊花等特色精品產業……“鹽之有味”區域公用品牌越叫越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鹽城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農業作為天然的綠色低碳產業,將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抓手,更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綠色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途徑和載體,需在政策支持引導下,吸引社會各界力量不斷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共同培育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推進鹽城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發展。
全市農業農村將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各類資源要素跨界融合、集成集約,聯合發展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規模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同時,還要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提升科技水平,構建合作共贏的創新
平臺和成果轉化
平臺;強化品牌建設,著力構建鹽城農產品特色品牌體系,提升“鹽”字號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溢價能力。
做好“鏈”文章 激發“綠”活力
主持人:過去一年里,我市搶抓省委省政府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歷史性機遇,認真做好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綠色宜居四篇文章。下一步,濱海經濟開發區將如何謀劃在綠色低碳新賽道上的發展?
吳寶慶:2022年,濱海經濟開發區克服了疫情影響、經濟下行等諸多困難,預計全年全口徑工業開票、規模工業入庫稅收、固投分別實現230億元、3億元、58億元,增長15%、27%、7.4%,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超億元項目分別為27個、29個、19個。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梢哉f,用高增幅和新綠量推動總量擴張、加快質量提升,是產業強市的必由之路,提升創新能力、創塑區域優勢,也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之舉,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的主力軍,我們濱海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將堅決按照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今年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建強產業鏈,加快綠色化轉型。產業綠色化是潮流所在、大勢所趨。我們將緊緊圍繞市縣確定的4條重點產業鏈,大力招引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綠量高、含碳量低的優質產業項目。推動鑄造產業與綠島服務中心整合蝶變為機械制造,加快實現智能制造;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小家電、汽車配套等應用終端延伸;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向啟動系統、冷卻系統等領域拓展。2023年全口徑工業開票超320億元。
提升創新鏈,推進高端化發展??萍际堑谝簧a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將主動嵌入長三角、珠三角產業創新體系,實施科研平臺提質、創新森林成長、科技人才匯聚“三大計劃”,抓緊建成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培育省級汽車零部件產業等各類專業孵化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確保年內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覆蓋面超70%,新增高企超10家。
打通要素鏈,創塑品牌化服務。我們將持續完善領導掛鉤聯系、企業家座談會等溝通機制,建立問題收集調度等5項清單,全力做好助企紓困解難工作。深化“三項清理”盤活土地2000畝,“客制化”新建標準廠房150萬平方米,拓寬綠色低碳發展大空間。高效運作2支產業基金,持續擴充“園區保”“轉貸資金”等專項資金,為綠色低碳企業提供生命全周期服務。
用好資源稟賦 端牢致富飯碗
主持人:我市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大國際品牌,以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和條子泥等區域為重點,加快建設“探秘自然遺產、戲水湖蕩濕地”等五條文旅產業帶。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地“條子泥”核心區域,巴斗村將如何持續擦亮綠色生態“金招牌”,助力廣大農民都走上致富之路?
葉勇:巴斗村始終堅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創造高品質綠色幸福生活。在201戶居民共同努力下,我村連續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0萬元,集體積累超11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農戶儲蓄存款突破1億元。先后榮獲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示范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省級創業型社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我們深知: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必須堅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創造高品質綠色幸福生活。巴斗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用好資源稟賦優勢,充分放大農旅融合發展效應,傾力打造江蘇沿海綠色低碳發展“共同致富”樣板村,為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而團結奮斗。
用好濕地資源,筑牢共同富?;A。8177畝持證海域、22203.5畝代管海域、2400畝高涂養殖和359.78畝耕地、120.06畝林地等資源,是村集體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巴斗村將堅持濕地保護利用并重,下功夫調整養殖業結構,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生態良好、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生態富民漁村。
用好稟賦資源,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深入挖掘“四色巴斗”內涵,不斷放大特色優勢,持續加大農旅融合產業投入強度,拓寬鄉村旅游空間,持續豐富旅游業態,增加體驗型消費場景,在鄉村旅游帶民富上謀求實質性、實物性突破。同時,借助黃海森林公園和條子泥觀潮區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和綠色消費食品,倡導綠色
低碳生活。推動綠色低碳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用好招商資源,拓寬共同富裕門路。著力發揮農民經紀人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作用,將“風景”變成“產業”,把“美麗”轉換成“生產力”,加快文旅融合,釋放巨大的客流紅利,發展多元化業態,形成旅游消費與產品銷售循環互動,擴大增收空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