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設法把課堂搬到校外
高校人才培養結構的優化調整,同樣引發了企業關注。“高校紛紛意識到人才緊缺的問題,這是很好的態勢。在開展學科建設的同時,希望也能結合行業、企業實際需求。”付宇舉例,除了專業研發人員,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工程化人才也很關鍵。“既要有專業知識背景,也要具備產品思維。說白了,東西做得再好、再先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還是不行。以氫燃料電池為例,產業化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進入行業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付宇提出,在學科設置中,高校應真正將產業需求考慮在內;到了教學階段,將理論充分結合實踐。“學生不能只在校內學習,與企業密切銜接才能掌握更多的一線動態,了解行業實際,將來才能快速適應從校園到企業的轉變。反過來,當前全國懂燃料電池的專業人才不算多,師資力量難免緊俏。與科研院所、企業人士密切合作,通過委托、聯合培養等形式,既可以充實高校教學資源,也能為企業和學生提前創造雙向選擇的機會。”
黃錦鵬也肯定了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比如,碳交易設計的環節多、工作細,沒有實踐經驗很難勝任,各個環節都需要人才儲備。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前了解、適應企業和市場需求。比如,我院計劃設置一個‘
低碳經濟管理’微專業,開設課程全部與碳交易相關,并嘗試把課堂搬到校外,組織學生進入碳交易所開展模擬操作、進入企業參與實際業務。人才培養必須與行業、企業需求緊密結合。”
桑樹勛還建議:“應重點培養深厚理論基礎學習能力,專業知識交叉融通能力,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以及研發工具應用、工程實踐、國際交流等能力,更好滿足國家和企業對CCUS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