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陽平堅: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應該和減緩并重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APP中環報記者劉秀鳳2022-11-14 10:40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這一關乎未來的會議舉世矚目。高溫、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但談判進程并沒有變得容易。
       
      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措施如何推進?《巴黎協定》如何落實?中環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學術帶頭人陽平堅。
       
      陽平堅博士長期從事生態環境管理和低碳轉型政策研究,目前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學術帶頭人,中國計量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車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江蘇鹽城環保科技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及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環境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長,具有國內外高校、國家部委、地方政府、中央企業各類機構的管理和研究綜合經歷。
       
      中國環境報: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日前表示,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適應在過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應有的重視。“減緩”和“適應”具體指什么?
       
      陽平堅:所謂減緩,主要是指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和手段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對高耗能企業進行低碳化改造等。但這肯定不能立竿見影,即使現在全球不再排放二氧化碳,大氣里的二氧化碳濃度要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水平,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適應主要是針對已經發生或預期的極端氣候做出的一種調整反應。比如,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氣象的不確定性增加,如果基礎設施水平、公眾安全教育等跟不上,就容易出現威脅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故。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島國來說,如果不重視氣候適應,提前有所準備,就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包括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家園。
       
      減緩和適應,前者看重長遠、解決根本問題,后者更看重當下愈演愈烈的極端氣候帶來的危險。我個人認為,當長遠目標越來越難以守住的時候,需要把更多重心放到應對眼前迫在眉睫的威脅上來。
       
      中國環境報: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為什么適應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陽平堅:適應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幾個關鍵詞之一。之所以沒有減緩那么受重視,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適應更多的是氣候敏感國家和地區的事情;在過去,發達國家由于基礎設施先進,沒有那么強烈的適應需求,而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議題設置一般由發達國家主導,所以過去對適應是口頭上居多,實際行動較少。
       
      二是過去極端天氣也沒有像現在這么頻繁和極端,尤其最近一兩年極端天氣導致許多發達國家都不可幸免,所以適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升了。
       
      三是《巴黎協定》確定新的氣候治理機制后,對國家自主貢獻進行盤點發現,2℃的溫控目標都有可能失守,不得已只能把目光更多轉向適應。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跟資金有關。適應的投入主要是面向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是城鄉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加強,另一方面是農業方面的適應投入,這個投入必然是天量資金。發達國家受氣候影響不那么大時,如果適應成為主流議題,必然要討論貧窮國家適應所需的巨額資金由誰來出。發達國家此前1000億美元的承諾都未能落實,更別說給窮國提供更多其他資金了。很多減緩措施的投資能夠產生一定的回報,比如發展光伏、新能源車等,但適應措施如基礎設施改造等,很難有回報。如果不是真的迫在眉睫,可能很多國家不愿意真的投入。
       
      我認為,應對氣候應該適應與減緩并重。應對氣候變化不可能像開車那樣,一腳剎車下去,車速就能減緩,甚至停下來。船大難掉頭。承載人類生活生產生存的氣候大船已經朝著越來越搖擺動蕩的方向航行了。即使持續在減緩上作出卓絕努力,也必須同時落實好適應措施,才能最大可能保障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中國環境報:在適應方面,您認為,最緊迫的任務是什么?
       
      陽平堅:我覺得,最緊迫的是基礎設施改造,要更多考慮安全問題,在工程規劃設計上冗余度要更大一點。今年夏天,作為水電大省的四川省都出現了缺電問題,因為之前沒有想到今年會這么缺水。要有效應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提前設計一些兜底措施。再比如,以前做城市規劃,排水系統設計按照50年平均降水再考慮一定的安全系數就足矣,但現在極有可能遠遠不夠。因為面對極端天氣時,降水量可能成倍甚至幾倍增加,按照過去的思路設計就很可能出現問題。鄭州暴雨已經給了我們沉痛的教訓。痛心疾首之后,必須有所改變。城市對適應必須高度重視并立刻研究規劃實施,不能以生命為代價去推動。
       
      此外,對農業種植結構等問題同樣需要重視。氣候變化對農業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短時間看不出來,但如果不提前準備,將來就可能很被動。
       
      中國環境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貢獻了哪些智慧和力量?
       
      陽平堅: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世界也將更多目光投向中國。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需要全世界同舟共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前途所在。
       
      在行動方面,我國提出了“雙碳”目標,這意味著我們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十年來,我們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也從68.5%下降到了56%??稍偕茉撮_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
       
      我國在火電行業的相關技術是遙遙領先的,但我們去年宣布停止新建海外煤電項目,這相當于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我們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優勢產業,下這樣的決心是很不容易的。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今年我們開始全國推行氣候融資試點,引進社會資本。這一方面可以改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環境報:本屆大會聚焦“落實”,期待各國通過立法、政策、項目等途徑表明本國將如何落實《巴黎協定》?!栋屠鑵f定》確定的目標和任務落實情況如何?要推動承諾落實,您認為關鍵點有哪些?
       
      陽平堅:《巴黎協定》明確提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努力爭取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要實現1.5℃目標,就要求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2010年減少45%,實現2℃目標則要求減少30%。但是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自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以來世界各國所作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到2030年預計只能減少不到1%的溫室氣體排放。
       
      《巴黎協定》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機制,沒有強制約束性。中國政府堅持說到做到,采取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沒有履行承諾。一些發達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當作達成其他目標的工具,比如將其視為經濟、貿易、科技競爭的手段,目的性很強。要推動承諾落實,決不能把應對氣候變化當成政治工具。此外,不能總是唱高調、提新目標,而要立即采取扎實的行動。需要將過去曾經作出的承諾進行系統梳理,對其中未實現的承諾給出說法和解決方案。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但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則是對自己有利的會做,對自己不利的就不認賬,或者設置一些障礙,增加成本。比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障礙在于成本。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將光伏發電成本大幅降低,如果供應鏈通暢,將會有效推動光伏發電的應用。但有的國家為了扶持自己的產業,對中國光伏組件設置貿易壁壘,極大影響了本國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只有改變這種對抗心態,才能更好地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