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可以在哪些領域加快技術攻關?近日舉行的2022年長三角能源低碳發展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院長黃震作了主旨演講,認為“再電氣化”將成為
碳中和的重要路徑,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
本屆長三角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以“清潔低碳、創新發展”為主題,500余名能源行業
專家和從業者以線上或線下方式參會,華東電力設計院副總經理、上海長三角能源研究院副院長鄭建華等
專家作主旨演講。
今年7月《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寫道:“多年來,我們就像躺在溫水里的青蛙,沒能認識到周圍環境的致命變化。而現在,水燒開了。”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們要開展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碳達峰這個目標相對容易實現,而碳中和的難度要大得多。”黃震在演講中說。碳達峰指的是
碳排放到達峰值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碳中和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
碳排放總量,通過
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方式正負抵消,達到“零排放”效果。
在這位研究發動機燃燒與排放控制、石油替代途徑與
新能源汽車的院士看來,實現碳中和的主要“戰場”在能源系統,因為這個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國排放總量的88%。2019年,我國能源系統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為15%。根據我國“雙碳”目標測算,到2030年這個比重要達到25%左右,2060年要超過85%。
面對艱巨的任務,國內應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讓光伏、風電等逐步取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未來的‘零碳電力’意味著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成為主體,而化石能源發電+
CCUS(
碳捕獲、利用與封存)以及核能,將作為電力系統的保障。”黃震表示,“再電氣化”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徑,有了越來越多的“零碳電力”供給,就能以電代煤、代油和代氣,加速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的“再電氣化”進程,實現各行各業的脫碳和零碳。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持續擴大“零碳電力”供給?他認為,可以在兩個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布局。一個領域是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這種系統包含“源、儲、荷、網”4個環節,在“源”頭,要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體,“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在“儲”端,開展中短時儲能、長時儲能與能量轉換的技術研發;在“荷”端,推進可中斷負荷、虛擬電廠的
試點項目;在“網”上,發展智能電網和電力交易市場,提高電力供需兩側的靈活性,將“大發電基地+大電網”集中供電模式逐步改造為“分布式能源+微電網”分散供電模式。
另一個要加強技術攻關布局的領域,是可再生燃料技術。據預測,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未來的一條能源轉化鏈是:可再生能源生成“零碳電力”,再基于“零碳電力”進行化學儲能,制取可再生燃料氫、氨和合成燃料。對于難以電氣化的行業,這條能源轉化鏈將在脫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離不開政策引導和市場支撐。這兩個領域的技術攻關要與
碳市場、電力市場的發展深度融合,讓企業排碳的成本越來越高,減碳的收益越來越大,充分發揮電力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而推動
綠色低碳技術加快應用于各行各業。
“雙碳不是賽道超車,而是換賽道,孕育著一場系統性社會變革。”黃震告訴與會者,碳中和在引領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將引發數百萬億元投資和產業機遇,一批新技術、新行業、新商業模式行將誕生。誰在技術、商業模式創新上占得先機,誰就是新賽道上的領跑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