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制
為發揮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撐引領作用,要在全面摸清我國綠色低碳技術存量的基礎上,構建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前瞻布局理論研究、基礎應用研究、前沿技術攻關、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政府和市場雙向發力來優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環境和體制機制。
一是摸清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家底,構建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摸底行動,全面掌握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發展現有水平。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點、路線圖、優先序,在雙碳領導小組下,以科技管理部門為主導,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成立科技工作組,制定我國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有序布局傳統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終端能源電氣化、低碳供熱、負排放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先進適應技術、顛覆型技術發展。充分發揮行業
專家、戰略科學家、企業家等在技術體系構建中的咨詢作用,持續跟蹤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情況,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需求目錄,定期更新并向社會公布。
二是前瞻布局各類型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盡早實現我國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自立自強。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優越性,組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在國家層面率先布局近中期需要集中突破的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集中優勢資源設立專業智庫群,對顛覆性技術發展及產業化過程進行長期跟蹤,形成面向碳中和的顛覆性技術清單,推動顛覆性技術突破。超前部署具有產業變革趨勢的戰略先導和交叉前沿研究項目,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進鈣鈦礦太陽電池、V2G、氫能、先進核能等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推動關鍵基礎材料、設備、零部件等技術升級。要大力推動能源與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現代智能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加大對產業智能制造和數字化升級的支持力度。
三是強化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政產學研用金服深度融合。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充分發揮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企資金、平臺、技術等優勢,使之成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創新主體,利用好民營企業在政策靈活性、創新活力、人才聚集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成為新興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主體。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政策,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開展面向技術應用的研究創新。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創新上下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強化財政支持的行業技術項目申請必須由企業參加,大力支持企業參與行業共性技術創新。引導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有效應對成果轉化風險、創新失敗風險等。強化社會主體參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廣度、深度,創新參與形式。
四是以建設碳中和技術服務中心為契機,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以綠色技術銀行為主體,建立面向碳中和的綜合性綠色低碳技術交易市場,鼓勵各地區、有關單位依托或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地區或行業的專有技術服務中心,并打通與國家碳中和的綜合性綠色低碳技術交易市場的連接。加強綠色技術交易中介機構能力建設,培育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第三方檢測、評價、認證等中介服務機構。培養一批環境科學、法學、管理學等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經紀人,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領域。加強交易中心建設的跟蹤指導和動態管理,進一步優化交易中心建設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規范交易管理辦法,依法合規推進各項工作,營造健康活躍的技術交易氛圍。
五是構建適應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創新環境。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爭先”等機制,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針對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可靠等問題開展系統性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能源顛覆性技術發展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項目資助機制。綜合用好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用能權市場交易機制等市場機制,向從事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的企業提供經濟激勵,引導企業研發和應用低碳技術。進一步擴大全國
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遵循行業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制定行業企業配額分配基準線。研究制修訂實現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的相關裝備、工程、運行等標準,形成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分級分質標準、評價標準和監管標準。通過各類標準的制修訂激發企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需求,讓更多現有可行的技術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廣應用。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全社會一盤棋。以低碳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優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制,是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