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設綠色供應鏈的優勢及挑戰
“十四五”時期,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構建綠色供應鏈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福建產業基礎好,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全國走在前列,具備構建綠色供應鏈的基礎和優勢。
一是國家戰略布局的先行優勢。國家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把福建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福建)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福建在
碳交易市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生態文明價值實現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先進經驗做法。福建主動作為,從加大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力度、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8方面推出48條舉措保持供應鏈穩定,在汽車、船舶、紡織、家電、建材和光伏等重點產業,制定了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標準,奠定了創建綠色供應鏈的基礎。
二是數字經濟的規模優勢。迪普思數字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數字化供應鏈整體能夠推動企業收入增長10%~15%,供應鏈成本降低40%~50%。2021年,福建數字經濟占全省GDP超47%,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位居全國前十。福建數字基礎設施完善、數字平臺企業強、數字技術迭代快、應用廣泛,有助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全省乃至全國供應鏈從“淺綠”向“深綠”轉變,同時“染綠”全球供應鏈。長遠看,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基礎的前沿探索,為我國供應鏈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工業厚實的基礎優勢。福建省工業發展迅速,總產值從1952年的4.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9萬億元,逐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為主導,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為支撐,壯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產業結構。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工業化特點使福建工業產業鏈韌性高、彈性強,在構建綠色供應鏈過程中能夠吸納更多的外部綠色資源。
福建在構建綠色供應鏈過程中,還面臨著如下挑戰。一是“高碳”產業占工業比重高。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資源或勞動密集型傳統工業在福建工業中的占比還較高,對能源需求大、對碳依賴性強。二是缺乏供應鏈低
碳管理的手段。歐美跨國企業在參與全球供應鏈協作和競爭中,圍繞“雙碳”目標,通過使用
碳稅、碳關稅、
碳標簽、產品生態設計等制度,對供應鏈進行低
碳管理并提出供應鏈碳中和目標。相比之下,福建乃至全國的企業在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還處在“被動”接受階段。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